管子的人才觀
????作者:胡泳
????《管子》認為,,辦一切事業(yè),,首先要“得人”。治軍作戰(zhàn),,要“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駿雄”(《七法》),;治國要順民心、利民生,,要“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霸言》),;成霸業(yè)要“始于人”,“與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大匡》),;而要“顯于天下”,更需“務(wù)得人”,??傊叭?,不可不務(wù)也,,此天下之極也”(《五輔》)。
????讀者可能很少知道,,今天我們大家都掛在嘴上的“以人為本”這四個字,最早就出于《管子》,。當然,,這里的“人”有兩重指向:一是人心向背,二是人才歸離,。這里談管子的人才觀,,“人”取其第二義。
????“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明大數(shù)者得人,審小計者失人,。得天下之眾者王,,得其半者霸。是故圣王卑禮以天下之賢而任之,,均分以釣天下之眾而臣之”(《管子·霸言》),。在這里,管仲把王,、霸成功的原因歸結(jié)為“得人”,。懂得天下大計的,得人,;只打自己小算盤的,,失人,。并且,管仲特別強調(diào),,要想成為“圣王”,,還必須“卑禮”以待天下賢才。
????管子把培養(yǎng)人才,、發(fā)掘人才和使用人才上升到戰(zhàn)略的高度,。“一年之計莫若樹谷,,十年之計莫若樹木,,百年之計莫若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边@是管子傳頌千古的名言,,說明了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性。對于如何選賢育才,,或者用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的術(shù)語來說如何有效地開發(fā)和利用人力資源,,管子有一套獨到的見解。
????在選人上,,“明主之擇賢人也,,言勇者試之以軍,言智者試之以官,。試于軍而有功者則舉之,,試于官而事治者則用之。故以軍功之事定勇怯,,以官職之治定愚智,,故勇怯愚智之見也,如黑白之分,?!本褪钦f,要在實踐中考驗人才,。具體的標準,,則有“三審”、“四慎”之法,。
????所謂“三審”,,即“德當其位,,功當其祿,能當其官”這三條選人原則:“國有德義未明于朝者,,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見于國者,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于民者,,不可使任大官”(《立政》)。所謂“四慎”,,就是“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國柄;二曰見賢不能讓,,不可與尊位,;三曰罰避親貴,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務(wù)地利而輕賦斂,不可與都邑,?!边@個“四慎”,在公司一把手審視主管時很有用,,即要看他們能否“大德而至仁,、見賢而思讓、賞罰公予,、好本事、務(wù)地利”(根據(jù)本地的實際情況,,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
????作為良弼,管子甚至對國君的條件也有他自己的標準,。他說,,“審于時而察于用,而能備官者,,可奉以為君也”(《牧民》),。管子認為,擔任國君,,必須有審時,、察用和備官三項能力?!皩徲跁r”是道,,“察于用”是術(shù),,而能“備官”,則強調(diào)領(lǐng)導人必須具備知才,、識才和用才的能力,。
????在用人上,管子主張“明分職而課功勞”,,即按照人才在現(xiàn)職崗位上的表現(xiàn)來進行考核,。還要做到賞罰分明,“案其功而行賞,,案其罪而行罰”(《明法解》),。如上所述,在行賞罰中還要秉持公正,,要“罰不避親貴”,。《形勢解》特別提出,,“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亂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長所短也,?!边@表明,用人的更高境界在于知人善任,、任其所適,,即最大限度地讓每個人在合適的位置上施展才華、實現(xiàn)抱負,。
????管子進一步對領(lǐng)導者的用人大忌條分縷析:“聞賢而不舉,,殆;聞善而不索,,殆,;見能而不使,殆,;親人而不固,,殆;同謀而離,,殆,;危人而不能(罷),殆,;廢人而復起,,殆……”(《法法》)。這是說,,不能訪賢,,不能求善,,不能用才,用才而不信任,,同謀而不相合,,親近小人,反復無常,,無一不是用人的誤區(qū),。在另一段論述中,當齊桓公問管子“寡人不幸而好田(好玩),,又好色,,得毋害于霸乎?”管仲的回答也堪稱對用人之道的一種精彩闡釋:“不知賢,,害霸,;知賢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復以小人參之,,害霸”(《立政》),。
????由此可見,正確的用人之道是用而任,,任而信,。只有這樣,人才的才智和力量才能充分發(fā)揮出來,?!豆茏印ば蝿萁狻分杏羞@樣的論述:“明主不用其智而任圣人之智,不用其力而用眾人之力,。故以圣人之智思慮者,,無不知也。以眾人之力起事者,,無不成也?!逼渌枷牒诵?,就是實行寓有為于無為之中的有效管理,這是一種積極的“無為而治”,。
????世人一般都將“無為而治”作為道家的治理理念,,其實諸子皆津津樂道于“無為而治”,而非老莊之道家所獨具,。管子云:“名正法備,,則圣人無事”(《白心》),。
????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副教授 聯(lián)系方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