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以修身為本
????在儒家思想的信徒中,有一句口號很流行,,叫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簡稱為“修齊治平”??梢哉f,,它是儒家學者公認的最為合理的一條人生道路。
????《大學》曰:“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p>
????所謂“大學”就是“大人之學”,。傅佩榮先生說,“大人”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成年之人,,可以在社會上立足,,因此需要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二是指充實而有光輝的偉大人格,,可以在社會上表現道德芳表,修己治人,,風動草偃,,以平天下為最高目標。所以《大學》主張:“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除了“修齊治平”,,《大學》里還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合稱“八目”,實為儒家提倡的個人道德修為和立身治世的八個步驟,。它們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是貫穿人的一生的功課,,但可以看出,,“修身”是其中的樞紐。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身”,,既包括肉體,也包括精神,,精神還更加重要,。
????對于如何修身,,儒家提出了許多方法。例如“存心養(yǎng)性”,,見于《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關于“盡心知性”,,東漢趙岐注解:“性有仁義禮智之端,,心以制之,。惟心為正,。人能盡極其心,以思行善,,則可謂知其性矣,。”關于“存心養(yǎng)性”,,朱子注:“存,,謂操而不舍;養(yǎng),,謂順而不害,。事,則奉承而不違也,?!本右灾剩蜇不驂?,無不篤定安穩(wěn),,順乎天道,所以叫做“立命”,。
????又如,,反求諸己,也就是反躬自問,、反躬自省,,《孟子》兩處說到此意,。一見《公孫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币簿褪钦f:“實行仁的人,,就好像射箭:射的人必先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后開弓放箭;發(fā)出去的箭沒有射中目標,,不能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應反過來看看自己差在什么地方?!睆鸵姟峨x婁上》:“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币饧矗骸皭蹌e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那就應反問自己的仁愛是否不夠,;管理別人卻不能管理好,,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問題;禮貌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相應的禮貌,,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禮貌是否到家——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詩經》說:‘長久地與天命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
????反求諸己,,從個人修養(yǎng)說,,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評,,也就是“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wèi)靈公》)。從治理國家說,,是正己以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儒家凡事強調從自身做起,,而自我批評是其手段之一。
????反求諸己有另外一種相近的表述,,即“省察克治”,。“省察”,,就是通過反省檢查以發(fā)現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為中壞的念頭,、毛病和習慣;“克治”,,就是克服和整治所發(fā)現的那些壞的念頭,、毛病和習慣?!秱髁曚浬稀份d:“省察與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到得無私可克,自有端拱時在,?!边@段話的意思很明白:首先“省察”,就是內省思慮,,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欲逐一搜尋出來,,找到病根,。其次,搜尋到了病因所在,,便要拔除病根,,這就是“克治”工夫,也即“克己”工夫(《傳習錄上》,,《王文成公全書》卷一),。端拱,謂閑適自得,,清靜無為,。
????這段關于修身功夫的話要求甚高。要拿捏心的萌動處,,不讓念頭萌芽,,瞬間變大,因為一旦變大就帶來一股力量,,讓人失去準頭,,隨念而轉。一個人連自己的念頭是什么都不清楚,,甚至莫名其妙地被念頭牽著走,,或被一個陰暗的念頭拽進痛苦的深淵,都會因此陷落而失去主宰,,所以王陽明在這里強調對念頭的觀察,、尋伺、掌控,。
????除卻念頭功夫,,更重要的是實踐躬行,“在事上磨練,?!泵献釉唬骸疤鞂⒔荡笕斡谒谷艘?,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王陽明繼承孟子,,也認為光有“省察克治”工夫還不夠,,還需要通過具體、日常生活中的事來加強修養(yǎng)鍛煉,。他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傳習錄上》,,《王文成公全書》卷一)。所謂“事上磨煉”,,就是要在碰到事時用功,,最終達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