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之用
《財富》(中文版)-- 高雄師范大學的教授李若鶯有言:對于《莊子》一書,“我最欣賞‘忘’,、‘化’,、‘游’三個字,并且認為這是莊周人生哲學的三個進境……其中,,‘忘’又是‘化’,、‘游’的根本,,要能忘,才進而能化,,更進而能游,。”因此,,李若鶯將“忘”作為莊子人生哲學的基本功,。
????李若鶯認為,“忘”有五種修為的進境,,分別是:“忘用”,、“忘得”、“忘知”,、“忘形”,、“忘己”。首先來看這個“忘用”,。
????莊子主張“無用之用”,。《人間世》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莊子·雜篇·外物第二十六》記載了莊子與惠子的一段對話:“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f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p>
????莊子在這里說,,明白什么東西沒有用處,才能與之談?wù)撌裁礀|西有用處,。大地并不是不廣大,,人所用的其實只是腳踏的一小塊。然而,,如果只留下那一小塊,,其他的地全部挖掉(墊,,又作“塹”,掘,,挖),,一直挖到黃泉,那么你腳踩的那點土地還能夠供你使用嗎,?惠子說,,當然不夠使用。莊子作結(jié):這樣說來,,無用的東西的用處也就很明顯了,。
????莊子所談?wù)摰臒o用與有用的對轉(zhuǎn),很容易讓人想起老子的一段話:“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這段話的意思是,,車輪上的三十輻條匯集到一個轂中(轂是安放車軸的圓木),,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而“無”發(fā)揮了它的作用。
????車子,、器皿,、房子,三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說明了“無”的作用,。有之所以能夠成就對它的利用,,恰是因為無,;失卻了無,它的妙用也不復(fù)存在,。然而,,對一般人而言,“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較容易掌握的,,“無”形的那部分卻很容易被忽視掉,。
????例如,中國人把父母當天地,,天地君親師并列,,是說作為父母、作為老師,、還有作為政治家的人,,要有天地一般的心胸、氣度,;所以俗語說“宰相肚里能撐船”,。為什么能撐船?因為其自有天地,。天地是最遼闊的,,天無不遮覆,地無不承載,,任何東西都可以立足于大地,,而任何存在都在天的遮覆之下。因為天地是最廣大的包容,,所以要父母,、老師、圣人效法天地,,能夠包容子女、學生和百姓,。
????由此,,父母、老師,、圣人要深刻體會有用與無用的關(guān)系:天地的無才能夠保證萬物的有,,父母的無才能夠保證子女的有,老師的無才能夠保證學生的有,,圣人的無才能保證百姓的有,。如果前者都是有,就會跟后者爭,。所以你要無了,,他們才有,;正如器皿被填滿了,茶就進不去了,;車轂被封死,,車軸插不進去,車也無法轉(zhuǎn)動,;房子被填滿,,人就被擋在外邊。人間多少美妙的事情,,就因為“當其無”,,才有它的妙用。
????有句話說:有用之用,,由成心開,;無用之用,由道心開,。一般人所謂的有用與無用,,總是先確立“用”的標準,合于這一標準要求的就是有用,,不合于這一標準要求的就是無用,。而莊子的無用之用,是超越世俗的價值,,而顯發(fā)生命本身的大用,,所以稱為“無用”的用。
????《逍遙游》云:“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大樹無用,,是在世俗有用的標準下,就其不中繩墨不中規(guī)矩的大而無用而言,。若把這一棵大樹種在沒有分別不求有用的鄉(xiāng)土上,,就不必擔心會有人來砍伐它,它跳開了有用的標準要求,就不會自困,,也不會自苦了,。
????《山木》篇云:“弟子問顧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生命落于世俗之用,,總在困局中,,材是有用,不材是無用,,然而不管材與不材,,總是在外在標準的決定中。莊子說處在材與不材之間,,自己不作任何決定,,順應(yīng)外境而轉(zhuǎn),這樣才能保全自己,。問題是雖能避開災(zāi)難,,還是不能免于負累。必得跳開有用的標準,,超越在材與不材之上,,所謂“乘道德而浮游”,才能“物物而不物于物”,。這里的“道德”,,指的是自然之道的修養(yǎng),因而,,無為逍遙,,就是無用之用的大用。
????“無用”的用,,在世俗生活中,,就是忘記,、放開,、達觀、從容,因為“有用”常常造成緊張,,傷害生命,,扭曲人性,敗壞德性,。莊子認為以無用為用,,是比以有用為用更健康的人生。從另一個角度,,李若鶯教授還點出,,時時求用、事事求用的人生,,過于嚴肅緊張,。這也就是為什么清儒王士禎說:“不為無聊之事,何以渡此有聊之生,?!保ㄘ敻恢形木W(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