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化與外化
????《財富》(中文版)-- 在《知北游》中,莊子假托孔子說:“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外化,,相當于“心隨境轉”,,根據(jù)外界時空的變化而調整自己的心緒以適應,;與之相反的情況是,不論外界如何變化,,心都有所堅持,,不隨波逐流,不投時所好,,這就是“內不化”,,也即“境隨心轉”。
????陳鼓應先生在《莊子今注今釋》中說,,外化而內不化的意思是內心凝靜,,有一定之操,而外能屈伸與物推移,;內化而外不化的意思則是內心游移,,也即內心無信念,,由于內心不能守本性而時時動搖,,對外反而不能適應環(huán)境變化。到了這一步,,人就基本上不明所以,、不知所終了。
????這兩句著名的論斷緣于顏回問孔子,,“世人直為物逆旅”,,人只是天地間的過客而非主人,古人能化其所化,,不化其所不化,,今人卻執(zhí)迷不悟,因此,,應該如何因應世間呢,?孔子為解其惑而作答。仲尼說,,能隨外物變化的,,一定是內心安定之人。不管是變化還是不變化,,都能處之泰然,,習慣與其相順應,參與變化而不又會太過,。(“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與之相靡,,必與之莫多,。”靡,,順應,。多,增益,。)
????練就這個本領者堪稱真人,,“內不化”就是“以道觀之”的超然寧觀,“一不化”則是真人能從“齊物”的整體(一)角度來關照變來化去,,“一不化”也就是“內不化”,。這是莊子所倡導的極高的修養(yǎng)境界,能夠做到這一點也就得到了“道”,,“安化安不化”正類似“攖而后寧”,。
????攖寧,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紛擾,,保持心境的寧靜,,語出《莊子·大宗師》:“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者,,攖而后成者也?!背尚⑹瑁骸皵t,,擾動也。寧,,寂靜也……動而常寂,,雖攖而寧者也?!?/p>
????這里說到“不將不迎”,顏回和孔子的問答中也涉及到了:“顏淵問乎仲尼曰:‘回嘗聞諸夫子曰:‘無有所將,,無有所迎,。’回敢問其游,?!倌嵩唬骸ト颂幬锊粋?。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睂?,送也,《應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敝寥霜q如上文說到的真人,他運用心念就如明鏡一般,,能把所有的事物照得清清楚楚,。至人沒有所送,也沒有所迎,,順應世間萬物而心中不留絲毫痕跡,,仿佛“百花從里過,片葉不粘身”,。唯有應而不藏,,才能“勝物而不傷”。何謂勝物而不傷,?清陳壽昌注曰:“應萬變而不傷本體”,。
????游,游心,,精神活動,。“其游”,,指精神進入不將不迎的境界,。圣人與外物相處卻不損傷外物;不傷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會傷害他,。正因為無所傷害,因而能夠與人自然相迎送,。
????迎,,好的就心生歡喜;將,惡的就心生厭棄,。因此,,仲尼后半部對顏回的回答都在討論是非好惡及哀樂喜悲?!吧搅峙c,!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哀樂之來,,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鄙搅帜?,還是曠野呢?這都使我感到無限歡樂??!可是歡樂還未消逝,悲哀又接著到來,。悲哀與歡樂相繼而來,,我都無法阻擋,悲哀與歡樂相繼而去,,我也不可能制止,。
????“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豈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為去為,。齊知之,,所知則淺矣!”人們只知道遇上了什么卻不知道遇不上什么,,只知道能做力所能及的而不能做力所不及的,。有所不知與有所不能,本來就是無法避免的,。那么強求避免人所不能避免的,,難道不可悲嗎,!至道之言去掉言說,至道之為去掉有為,。要想把每個人所知道的各種認識全都等同起來,那就實在是淺陋了,。
????由上我們可知,,仲尼對今之人抱著負面的評價,因為他們不能讓自己的心靈達到收放自如的境界,。對此,,宋人林希逸做過透辟的解說:“無將無迎,即無心于物者也,。應物而不累于物,,則為外化。因感而應,,不動其心,,則為內不化?!晕抑畠炔换叨鈶跷?,所過者化而無將迎,則化亦不知,,不化亦不知,,故曰語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一不化者,無心之心也,?!保ā肚f子靣齋口義》)(財富中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