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絕四
????《財富》(中文版)-- 《論語·子罕》有云:“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書集注》曰:“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執(zhí)滯也,。我,私己也,。四者相為終始,,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而成于我也。蓋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至于我又生意,,則物欲牽引,循環(huán)不窮矣,?!?/p>
????這是說,孔子要杜絕四種弊?。翰恢饔^臆斷,,不絕對肯定,不固執(zhí)己見,,不唯我獨尊,。
????展開來說,,首先,,意者,思慮也,。意,,從心從音,以己之心,,察人之言語,,由此產生諸多雜念,從而妨害認知,?!兑捉洝费裕瑹o思無為,、寂然不動才能感而遂通,。又,,意者,臆也,。私意,,指為人處世太過主觀。如果對人對事有既定的主觀猜測,,很容易造成意氣用事,。
????第二,沒有什么是絕對必然的,,不應當設定必定要實現的期望,;如果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得到怎樣的結果,反而可能遂心順愿,。
????第三,,不要過于執(zhí)著己見,這樣也容易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更好的做法是廣納建言,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不堅持自己不及別人的意見,。
????第四,不要太過于自我本位,、只想到自已,,而是能夠多替人著想,多為事著想,。否則,,容易變成一個自私的人或是井底之蛙。
????這是四個人人常犯的毛病,,而絕此四弊,,也是每個人很難達成的境界。原因朱子說得很清楚,,這四者是互為終始的:起于意—念起即主觀,,有了自我意識,便可能自大,,妄測,,也會對人和事絕對肯定或否定;遂于必—有意則有必,,以自我的判斷來認定某個事件必然發(fā)生,,將主觀愿望投射在客觀現實中;留于固—固守其必,,成見據心,,冥頑不化,,不知變通;成于我—意,、必,、固導向一個為“我”所困的陷阱,起于主觀愿望,,于是務期必成,,于是陷于固執(zhí)不變,最終,,不忘展示自己,、維護自己的結果,反而是對自我產生實際危害,。以上的鏈條如果不斬斷,,就會陷入惡性循環(huán)。
????說到底,,四大毛病,,皆緣于一個“我”字作崇。此處的“我”是“自以為是”之意,,要想去除這個“我”,,就要常常自以為非,并做到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為原則或準繩,。
????朱熹又提出,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這是說,,我們讀書或看待事物時常抱著“自己的私意”去理解,而往往這種私意在拿起書或遇到事物前就有了,。然后我們就認為,,之所以會這樣,,“必然”是因為那樣,。事前先有了“意”和“必”,過后就會有“固”和“我”,。我們“認為”“必然”是那樣,,所以我們“固守”著自己的“意、必”,;而執(zhí)滯于這些私意和必然,,最終就會慢慢形成一個“私己”,,也即自私之心。
????為什么圣人要絕此四者呢,?《論語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的解釋是:“此章論孔子絕去四事,與常人異也,。毋,,不也。我,,身也,。常人師心徇惑,自任己意,??鬃右缘罏槎龋什蝗我?。常人行藏不能隨時用舍,,好自專必。惟孔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不專必也。常人之情,,可者與之,,不可者拒之,好堅固其所行也,??鬃觿t無可無不可,不固行也,。人多制作自異,,以擅其身??鬃觿t述古而不自作處,,群眾萃聚,和光同塵,,而不自異,,故不有其身也?!?/p>
????師心,,以心為師,這里指只相信自己;徇惑,,徇是順從,、曲從之意,即任由自己迷亂下去,。普通人與圣人的區(qū)別在于,,圣人相信道,所以不會隨波逐流,。專必,,專一不易。圣人當為世所用時,,積極努力地去做,;不為世所用時,則退而隱居起來,。其用舍行藏是自如的,,所以不需要專必。在孔子看來,,世間事沒有什么是非這樣不可的,,也沒有什么是非不這樣不行的。人生并不由著你的能力與愿望來安排,,而是由著生命的整體德份來安排,。什么事做了,那是上天要求做的,;什么事沒做,,那是上天不曾安排;什么事那樣做了,,那是因為就該那樣做,;什么事這樣做了,那是因為就該這樣做,。所以孔子并不執(zhí)著于自己的所行,。同時,他也不把自己放在突出的位置,,不自我標榜,,而是和其光,同其塵,。
????“和光同塵”出自于《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的翻譯這樣說:“有智慧的人是不多言說的,,多話的就不是智者,。塞住嗜欲的孔竅,閉起嗜欲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擾,含斂光耀,,混同塵世,,這就是玄妙齊同的境界。這樣就不分親,,不分疏,;不分利,不分害,;不分貴,,不分賤。所以為天下所尊貴,?!?/p>
????調和光芒,混同塵垢,,“無所特顯則物無所偏爭,,無所特賤則物無所偏恥也”(王弼注),表面看來象是明哲保身的鄉(xiāng)愿,,其實不然,。因為王弼又說:“銳挫而不損,紛解而不勞,,和光而不污,,其體同塵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外在的銳氣挫掉了,,但是內在的實質卻沒有磨損,;糾紛解決了,卻并沒有費多少力氣,;表面上和世俗同塵,,但是絕不同流合污。這樣,,圣人的真性不也是存在的么,?外同而內不同,外曲而內直,,外圓而內方,。入鄉(xiāng)隨俗,而又不是做鄉(xiāng)愿先生,。
????“主觀臆測,、絕對肯定、固執(zhí)己見,、唯我獨尊”這四大毛病皆緣于一個“我”字作祟,,想要去除,就要常常自以為非,,并做到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為原則或準繩。(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