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與意
????《財富》(中文版)-- 《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背尚⑹瑁骸绑?,魚笱也,以竹為之,,故字從竹,。亦有從草者,籢荃也,,香草也,,可以餌魚,,置香於柴木蘆葦之中以取魚也。蹄,,兔觃也,,亦兔誏也,以么玒兔腳,故謂之蹄,。此二事,,譬也,。”“筌”是用細竹篾做成的捕魚工具,?!疤恪笔遣蹲酵米拥扔玫摹叭μ住薄_@句話的意思是說:掛在河里的筌本是用來捕魚的工具,,可等捕到魚之后,就被忘掉了,;設(shè)在山里的圈套本是用來捉兔子的工具,,可等到捉住兔子以后,也成了沒用的東西,。兩者都用來比喻一件事:凡已達目的,,即可忘其憑借,。比喻的鋪墊,最終是為了說明言與意的關(guān)系:語言和文字本是用來表達心中想法的手段,,但如今的學者,,卻太看重語言和文字,而把“意”給搞沒了,。
????莊子這里說的“意”,,是指玄妙之“道”,。言意之辯是魏晉玄學的重要內(nèi)容。玄學重內(nèi)心體認,,輕向外追求,,以內(nèi)主外,主張“修本廢言”,,方能得“道”。
????這個論題當然是先秦時代開啟的,,除了莊子,,《周易·系辭上》中也有:“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p>
????孔穎達對此解釋說:“此一節(jié)夫子自發(fā)其問,,謂圣人之意難見也,。所以難見者,書所以記言,,言有煩碎,,或楚夏不同,有言無字,,雖欲書錄,不可盡竭于其言,,故云‘書不盡言’也,。‘言不盡意’者,,意有深邃委曲,非言可寫,,是言不盡意也,。圣人之意,意又深遠,。若言之不能盡圣人之意,書之又不能盡圣人之言,,是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也。故云:‘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疑而問之,故稱‘乎’也,?!?/p>
????那么圣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什么辦法呢?就是立象以盡意,。之所以要立象,,就是為了表達書、言不能夠完全表達的微妙意旨,?!笆ト擞幸砸娞煜轮懀鴶M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保ā吨芤住は缔o上》)賾:繁雜,。物宜:事物的性質(zhì)和道理。劉熙載說整個《易經(jīng)》都是圣人為了“立象以盡意”而作,。圣人用卦畫來模擬天下萬物的形態(tài)姿容,,反映它們的特征,這些特征就是卦象,。通過卦象再觀察萬物變化中的普遍聯(lián)系,以推行立身處世的準則和規(guī)范,。這里,,在形和意之間加入了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即是象,。意以象盡,意在言外,。
????“圣人立象以盡意”之后還有一系列設(shè)定:“設(shè)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笨追f達疏:“‘設(shè)卦以盡情偽’者,非唯立象以盡圣人之意,,又設(shè)卦以盡百姓之情偽也,。‘系辭焉以盡其言’者,,雖書不盡言,,系辭可以盡其言也?!兌ㄖ员M利’者,,變,謂化而裁之,,通,謂推而行之,,故能盡物之利也,。鼓之舞之以盡神者,此一詞總結(jié)立象盡意,,系辭盡言之美,。圣人立象以盡其意,系辭則盡其言,,可以說化百姓之心,。百姓自然樂順若鼓舞然,而天下從之,,非盡神其孰能與于此?故曰鼓之舞之以盡神也,?!?/p>
????圣人還通過設(shè)卦以充分表達人間的真實和虛假(情偽,指實情與假象),;用卦辭和爻辭來充分加以語言詮釋;運用卦爻的自然和人為變化來充分顯示有利之處,;激勵百姓以充分顯露神奇,。在這里,孔氏并不認為圣人之意是普通人完全不能把握的,;易理雖無形,,卻可以通過卦象顯示出來,,而卦象又是可用語言加以詮釋的。言,、象在這里作為媒介和手段,,都并非是不重要的,。
????孔說和玄學家王弼的論斷,,其間存在著微妙的差別。王弼等秉持莊子的說法認為,,得了所言之意,,也就可以把言忘掉,因為“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王弼的“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古人的思辨方式和審美趣味。它造成中國人主客圓融的認知方法,,導(dǎo)致思考問題時邏輯理性不足,。在審美上,,從唐司空圖《二十詩品》中倡“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到宋嚴羽的《滄浪詩話》中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再到近人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都可以從中體會到王說的流脈。
????對于言與意的關(guān)系,,《莊子》與《易傳》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了探討,議論各有精到之處,。王弼在《周易例略·明象》中曾經(jīng)試圖努力統(tǒng)一《易傳》和《莊子》之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他算是魏晉玄學關(guān)于言意之辨的討論中的折中派,。而追尋莊子的一派,,多認為言不盡意,“理”之妙在言象之外,,只能默察而妙悟;宗法周易的一派,,主張言可盡象,、象可盡意,,循言象符號可以見意,。玄學家歐陽建還專門寫了《言盡意論》以反駁言不盡意論。
????傳說為《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所寫的另一部作品《劉子》中,,有一段對言意關(guān)系的論述,將言意之辨總結(jié)得最好:“至道無言,,非立言無以明其理,;大象無形,非立象無以測其奧,。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學不傳?!保ā秳⒆印こ鐚W》)(財富中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