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
《財富》(中文版)——“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簄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保ā段鍩魰肪硪唬?/p>
這是禪宗史上的第一則公案,,也是禪宗的起源。故事講的是:一日,,靈山會上,,佛陀拈起花兒,莊嚴地示向眾僧,。眾僧瞧了半天,,無人回應(yīng)。只有迦葉看在眼里,,忍不住破顏微笑。佛陀于是就說:“我有一個微妙心法,,即常樂我凈(所謂涅簄四德)狀態(tài)的妙心,,它是一切法的核心根源,其真實體相是無形無相無生滅,,無法立下文字去表達清楚,,只能夠以心印心傳法。此種微妙心法的傳承方式,,我將它作為傳統(tǒng)教典以外禪宗特有的另類傳授方法,。這個微妙心法,就付囑摩訶迦葉,?!?/p>
“正法眼藏”,指妙心是一切法的核心根源,。此心只見正法,,故曰正法眼。所謂正法,,只要符合釋迦牟尼佛教義的任何教法,,都可稱為正法,常見的評定標準為三法印,、四圣諦或八正道等,。朗照真理謂眼,包含萬有謂藏,。正法眼藏,,又名“清凈法眼”,禪家以之為教外別傳之心印,。
“教外別傳”,,教即教理,也可以說是經(jīng)典,;教外就是教理經(jīng)典之外,。何謂“別傳”,?別傳就是教理經(jīng)典之外,另有傳承,、傳授的方法,。禪宗思想曾經(jīng)被概括為一四句偈:“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比诵?、性、佛在禪宗來說是同義詞,,指佛教所講的最高價值主體,。禪宗如天臺、華嚴等,,以追求佛性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并且以為此理想是人人可以達到的。
依語言文字無法表現(xiàn)之覺悟心,,稱為佛心,。以心印心是說:一個人已經(jīng)開悟了,他用自己開悟的經(jīng)驗,,去檢驗另外一個人是開悟還是沒有開悟,。今天我們把彼此會意稱作“心心相印”,即本此意,。如果佛心彼此相通,,就可以用任何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動作來傳遞消息,,比如修持的工夫和禪悟境界的肯定。
由于禪宗不采取從學經(jīng)悟入,,故其主張“不立文字”,,即認為諸佛所說的妙理,并非語言文字所能通達,,而是要離言親證,,直接去體證領(lǐng)悟佛理。但“不立文字”也并非是完全屏除一切文字言教,,只不過是把語言文字作為悟道的工具,。
“不立文字”表明,在指點開悟的過程中,,文字言教自有其啟發(fā)點示之作用,,不過修道者還是應(yīng)該遠離一切經(jīng)教文字之束縛,,才能直接悟得佛法的真髓?!耙娦猿煞稹?,這里的“性”是指每個人本來都有的“佛性”,不須經(jīng)過任何言說分解,,亦非仰賴經(jīng)教權(quán)威,,只要真接了當?shù)貜淖孕捏w認,去徹見此一佛性,,便能覺悟此心是佛,,如是即可立地成佛。這是禪宗獨特的覺悟方式,。
此心是佛,,佛性即是眾生性,性無二別,;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佛時,,此心不添,本自具足,。性外無佛,,佛外無性。若不信此心是佛,,縱使累劫修行,,終不成道。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zhuǎn)失,,不知息念妄慮,佛自現(xiàn)前,。
拈花微笑的傳說是禪宗以心傳心的根據(jù),。《壇經(jīng)》云:“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心法要怎樣說,?現(xiàn)在能傳的人和所傳的人在哪里,?后來者能夠明白佛的本體,、祖師的本意嗎?其唯一路徑只能是自悟,、自修,、自證,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這里,“密付”之“密”,,不是秘密不許人知,,而是說,惟悟者與悟者之間方能相通相知,。所以,,心心相印,是經(jīng)驗的印證而不是知識的傳授,。
使用“花”的含意可能指一切事物經(jīng)過起因,,最終必然開花結(jié)果。迦葉知此而心動微笑,,表示迦葉與世尊相契之“機”,,蓋在于“妙心”。此一“機”即后世所稱之“禪機”,。(財富中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