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之道
《財富》(中文版)-- 《太史公自序》:“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p>
孔子推崇三王之道,,但它究竟是什么呢?《論語·堯曰第二十》載:“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匆嘁悦怼,!眻蛩词恰岸邸?,夏商周的開國君主夏禹,、商湯、周文武則是“三王”,,其統(tǒng)治亦稱為“三世之治”(夏商周),。《堯曰》置《論語》之末,,說明先王德被后世之功,。
孟子述道統(tǒng),其言曰:由堯舜至于湯,,由湯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各五百有余歲,,“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孟子·盡心下》),。這里,,孟子隱然以繼承孔子自任,此一點從學問根源上也可以看得很清楚:《禮記·中庸》云“仲尼祖述堯舜”,;而《孟子·滕文公上》則說:“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p>
堯告誡舜一定要“允執(zhí)其中”,,這在《古文尚書·大禹謨》中作“允執(zhí)厥中”?!叭诵奈┪?,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是有名的“虞廷十六字”,也叫“虞廷傳心”,。朱子曾經(jīng)在《中庸章句序》以“虞廷十六字”為骨干,,闡發(fā)了《中庸》的微言大義。他說:“自上古圣神,,繼天立極,,而道統(tǒng)之傳,有自來矣,。其見于經(jīng),,則允執(zhí)厥中,,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者,,舜之所授禹也,。……夫堯舜禹大圣也,,以天下相傳,,大事也,而其授受之際,,叮嚀告誡,,不過如此,則天下之理,,豈有加于此哉,?”
這段話雄辯地說明了,“允執(zhí)厥中”就是“三王之道”的精髓,。閻若璩認為“虞廷十六字”是集《荀子·解蔽篇》所引《道經(jīng)》“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唯明君子而后能知之”以及《論語·堯曰》篇“允執(zhí)厥中”之語而成,,所謂舜傳授給禹的心法,純屬烏有,。無論如何,,這里出現(xiàn)了“人心”與“道心”之分。
《道經(jīng)》上說:人心十分危懼,,道心十分精微,。危懼或者精微的差別,唯有賢明的君子知道,?!拔!?,就是要干干惕惕,,如《禮記·中庸》所謂:“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本泳褪窃趧e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要謹慎小心,;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
“古之帝王”總是居安思危,、處治思亂,,如《貞觀政要·政體》所載唐太宗與魏征的這段對話:“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興有衰猶朝之有暮,,皆為敝其耳目,不知時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諂者日進,既不見過,,所以至于滅亡,。朕既在九重,不能盡見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蓯鄯蔷?,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赫鲗υ唬骸怨攀鳎詾榫影餐?,處治忘亂,,所以不能長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內(nèi)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臨深履薄,,國家歷數(shù),,自然靈長。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圣旨,?!?/p>
李世民不僅在執(zhí)政期間“臨深履薄”,而且在逝世之前悉心撰寫了《帝范》,,將“為君之道”傳給太子李治,。在《序》中,他回顧了治天下如何“戰(zhàn)戰(zhàn)兢兢,,若臨深而馭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終”,。
李世民說的是一代帝王的始終,,而司馬遷卻說:“三王之道若循環(huán),終而復始,?!边@段話長久以來被視作歷史循環(huán)論的代表,其上下文是:司馬遷寫完《史記·高祖本紀》之后,,以“太史公曰”發(fā)揮道:“夏之政忠,,忠之弊,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弊,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弊,小人以薄,,故救薄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huán),終而復始”,,用五十七個字對夏商周三代變遷作了全景式的概括,。忠,忠厚,;野,粗野,;敬,,拜敬,;鬼,,鄭玄注:多威儀,如事鬼神,;文,,文飾禮儀;薄,,輕浮虛偽,。由此來看,理想的時代應(yīng)該“忠敬文”俱備,。當“忠”暴露出弊端的時候,,只有通過“敬”來匡正,非敬不足以救忠,;而當“敬”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也只有通過“文”來匡正,非文不足以救敬,。
《論語·為政》中,,子張請問孔子說:“十世以后的情形能夠預先知道嗎?”一“世”,,通常指三十年,。所以子張問的是:三百年之后的情形是否可以預先知道呢?孔子的回答是:“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殷朝的禮制是從夏朝來的,,所增加和刪除的部分是可以知道的,;而周朝的禮制是從殷朝來的,所增刪的部分也是一樣可以知道的。假使后代接續(xù)周朝所設(shè)立的禮制,,即使經(jīng)過百世,,也一樣可以知道呀!“十世可知”的道理,,就在于忠,、敬、文三者可以無限往復,、終始循環(huán)下去,。
《荀子·解蔽》:“處一之危,其榮滿側(cè),;養(yǎng)一之微,,榮矣而未知?!彼^“處一之?!保鄳?yīng)于“人心之?!?,是說處在心尚未體道的情況之下,應(yīng)該時時警懼,,事事謹慎,,以維持心的虛一而敬,使能“精于道”,、“一于道”,。所謂“養(yǎng)一之微”,相應(yīng)于“道心之微”,,是說心能體道時,,會涵養(yǎng)到精微的境界。道心的特色在于微妙難明,,也由于道心微妙,,所以才不容易發(fā)現(xiàn)、證得,。如果不能“知微知彰”,,那就會違道愈遠。所以我們以人心之危,,求道心之微,,非惟精惟一不能執(zhí)中。
周子說:“人心,,利欲之私也,;行乎利欲之間,,豈不危乎!道心,,義理之心也,;求諸義理之所在,豈不微乎,!惟危也,,故察之為難;惟微也,,故明之為難,;是故三圣精研而不擾,致一而不二,,本心昭曠,,而后能執(zhí)其中道,?!保ㄘ敻恢形木W(wǎng))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學教授,聯(lián)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