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字紙
華夏民族一直把倉頡造字引為自豪,,稱倉頡為倉圣,。如余光中所說:“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nèi)?,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聽聽那冷雨》)
正是為了這種回憶和希望,,中華大地到處有字紙爐的蹤跡,。“字紙爐”,,又有稱“惜字亭”,、“化字爐”、“敬字亭”,、“敬圣亭”,、“文筆亭”的,名稱各不相同,。除了出現(xiàn)在街頭坊里外,,各地的書院、文廟或者比較重要的廟宇中也可以見到它的蹤跡,。它的型式,、大小盡各不同,,有的高及數(shù)丈,有的不及五尺,,但不管如何都會題有“敬惜字紙”四個字,。
以臺灣地區(qū)為例,居住在這里的客家人至今仍然保有濃厚的“敬惜字紙”的傳統(tǒng)舊習,,他們稱“字紙爐”為“圣跡亭”,。桃園龍?zhí)妒ホE亭是現(xiàn)存的此類建筑中較具規(guī)模而保存較為完善的。龍?zhí)妒ホE亭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包括了建筑群和完整的對稱庭園,,還有中軸線貫穿“三進”庭園的“朝圣之路”,表現(xiàn)出了“小中見大,,空靈莊嚴”的中國庭園藝術,,是屬于世界級的文字崇祀古跡。
圣跡亭每年在秋季舉行祭典,。每年倉頡公,、文昌帝君生日,或者是農(nóng)歷正月初九“天公生”之日(玉皇大帝的誕辰),,舉行倉頡紀念恩典,。當天,秀才以上之人著衣冠,,童生著新的衣服,,讀書人準備牲禮、果品,,舉行所謂“祭圣人”的儀式,,顯揚并感謝制字先師倉頡的功績。之后再將敬字亭內(nèi)焚燒字紙后留下的灰燼清出,,倒入被稱為“香亭”的木盒子內(nèi),,隨著沿路鼓樂吹奏,由文人抬至溪河邊,,行恭走紙灰入海儀式,,稱為“行圣跡”或“恭送圣跡”。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對于字紙,、文化的敬惜觀念,是遠遠超過現(xiàn)代人所能夠想象的,。在儒家倡導的教育體制熏陶下,,鴻學大儒與目不識丁的販夫走卒都知道敬惜字紙,“敬字亭”就是這種觀念的具體表現(xiàn)。
已故的費孝通先生在世時經(jīng)常提到“敬惜字紙”,。他說童年看到過祖母把每一張有字的紙都要拾起來,,聚在爐子里焚燒,并且教育他說要“敬惜字紙”,。雖然自己也曾經(jīng)笑老祖母迷信,,但當自己長到了老祖母的年紀,才明白“敬惜字紙”的文化意義,?!凹埳蠈懥俗郑统闪艘患転楸娙藥淼湼5臇|西,,不應輕視,。”
汪曾祺有一篇散文《收字紙的老人》,,詳細地描述了民國舊俗:“中國人對于字有一種特殊的崇拜心理,,認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紙是不能隨便拋擲的,。褻瀆了字紙,,會遭到天譴。因此,,家家都有一個字紙簍。這是一個小口,、寬肩的扁簍子,,竹篾為胎,外糊白紙,,正面豎貼著一條二寸來寬的紅紙,,寫著四個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紙’。字紙簍都掛在一個尊貴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薩的神案的一側(cè),。隔十天半月,字紙簍快滿了,,就由收字紙的收去,。”
根據(jù)沈從文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春桃》中,,春桃就是個拾字紙的人,。電影里春桃不愿意總在總布胡同做侍候洋人的差使,便自個兒找了這個以撿拾廢紙為生的事兒來做,。在北平的胡同中叫喊“爛字紙換洋取燈兒”的春桃,,在擱下背著的大紙簍以后,后背心衣服上就赫然露出“敬惜字紙”四個字兒,。這四個字,,很難忘,。
民二十四年,印光大師刊行《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jīng)書說》,,內(nèi)云:“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圣賢道脈,,得之于千古,,身家經(jīng)營,遺之于子孫,,莫不仗字之力,。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字為世間至寶,非金銀珠玉爵位可比,。以金銀珠玉爵位,,皆由字而得,使世無字,,則金銀珠玉爵位,,亦無由而得矣。字之恩德,,說不能盡,。敬惜書字,福報甚大,?!?/p>
字紙既如此珍貴,故平時不能褻瀆字紙,,不可將字紙隨地丟棄踐踏,,不能揩拭污穢,不在經(jīng)籍書典上隨筆涂墨,,平時也不能拿來墊坐等,,其他如置書于坐椅,或以書作枕頭,或大怒而擲書于地,,或抽解而猶看詩書,,或“不但大小便后概不洗手,即夜與婦宿,,晨起讀書,,亦不洗手”等等行為皆是褻瀆之舉,皆宜戒之,。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里,教育不普及,,廣大人民對那些少如鳳毛麟角能識文斷字的讀書人衷心敬重,,而對文字則更是無限敬仰得近乎神化了。據(jù)《燕京舊俗志》載:“污踐字紙,,即系污蔑孔圣,,罪惡極重,倘敢不惜字紙,,幾乎與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鼻宄瘯r,,社會上有大量的《惜字律》被看作是文昌帝君制定的天條圣律而流傳,今天我們?nèi)匀豢梢钥吹健断ё致伞?、《惜字征驗錄》,、《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等文本,。《惜字征驗錄》中有許多如乞兒拾字紙轉(zhuǎn)世富貴,,窮書生惜字科甲連綿,,乃至瞽者轉(zhuǎn)明,愚者轉(zhuǎn)智等等的感應事實,,不勝枚舉,。
清代山東的戲曲家曾衍東曾經(jīng)畫過一幅“敬惜字紙”的條屏,上方題詩云:“惜字當從敬字生,,敬心不篤惜難成,;可知因敬方成惜,豈是尋常愛惜情,?!惫湃藢τ谖淖旨垙埖膼巯С潭龋乾F(xiàn)代人所無法理解的。我們這樣的人也許看不出文字有何神奇,,但我們的人類學家知道,,對于一個只有口頭語言的民族,文字會顯得多么奇特而富有魔力,。(財富中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