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而時中——君子論之四
“中庸之道”實為行事之大智慧,,也是君子與小人的處世分野,。
《中庸》引用孔子的話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币馑际钦f,,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他們的言行都可以符合中庸的準則,;沒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他們的言行都違背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能夠合乎中庸,,是因為他們隨時可以按照所處的環(huán)境而保持事理之宜,;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他們肆無忌憚,,恣意妄為,。
在《論語》中,孔子曾經認為中庸是非常高尚的道德,。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保ā墩撜Z·雍也》)中庸這種道德,是最高尚的,。人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但是,至于這種道德是什么樣的,,他并沒有具體論述,。歷代儒家都以不偏不倚、過猶不及的道理來解釋中庸,。
朱熹在《中庸章句》里開始就說:“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敝惺侵泻停故瞧匠?。魏何晏在《論語集解》中注釋“中庸之德”說:“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p>
“中”的概念起源很早,堯,、舜,、禹對“中”都十分重視?!墩撜Z·堯曰》:“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币馑际钦f堯傳位舜時,,以“執(zhí)中”之道告誡,舜傳位于禹,,也以此告誡,。又《尚書·仲虺之誥》有“建中于民”的說法,意思是要建立“中正”之道,,作為共同的準則,。到了西周初年,“中”成為一種美好品德的觀念,,《尚書·酒誥》就提到:“丕惟曰爾克永觀省,,作稽中德?!币馑际钦f人們應該時常觀察自己的行為,,反省自己的思想,以便能夠符合“中正”這種不偏倚的美德,。到孔子,,他加上“庸”字,提出“中庸”概念,使其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的處事態(tài)度,。
《中庸》是先秦儒家重要的經典文獻,,原本收錄在《禮記》一書里,根據(jù)唐人孔穎達《禮記正義》引用鄭玄《目錄》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鬃又畬O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钡搅怂未祆淙 抖Y記》中的《大學》,、《中庸》二篇,,加上《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并為之章句集注。對于“中庸”二字的意涵,,朱熹這樣論述:“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唯君子為能體之,小人反是,?!又詾橹杏拐撸云溆芯又?,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無所忌憚也,。蓋中無定體,隨時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謹不睹,恐懼不聞,,而無時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則肆欲妄行,,而無所忌憚矣,。”(《四書集注·中庸章句》)
中,,沒有一定,,是隨時變化的,這是普遍的道理,。君子知道要靠自己把握,,所以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都可以警惕謹慎,,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也有敬畏的存心,,故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做得適當,。小人不知道這個普遍的道理,所以就肆行無忌,。
古代可以行中庸之道者,,都是圣賢之人,不像以后這個詞被世俗說成了貶義,?!吨杏埂吩浺每鬃拥脑捳f:“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孔子贊揚舜是有大智慧的人,能夠取中道施行于民,??组T弟子之中,唯有“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禮記·中庸》),。
《中庸》具體描述了這種圣賢者的人格特征:“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比绻@種君子居于王者之位,,就可以在天下范圍內全面實現(xiàn)儒家的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所以《中庸》進一步指出:“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因此,,“中庸之道”實為行事之大智慧,,也是君子與小人的處世分野??鬃诱f:“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保ā墩撜Z·里仁》)這是一種很瀟灑的態(tài)度,即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有規(guī)定一定要怎樣做,,也沒有規(guī)定一定不要怎樣做,而只考慮怎樣做才合義,,就行了,。謝良佐釋曰:“適,,可也,。莫,不可也。無可無不可,,茍無道以主之,不幾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學,所以自謂心無所住而能應變,,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學不然,于無可無不可之間,,有義存焉,?!?/p>
孔子又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如果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交往,,就只能跟狂者或狷者來往,。孟子說:“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孟子·盡心下》)
有意思的是,,亞里士多德也信奉“中道”:“若是在適當?shù)臅r間和機會,,對于適當?shù)娜撕蛯ο螅诌m當?shù)膽B(tài)度去處理,,才是中道,?!眮喞锸慷嗟孪嘈?,每種德行都是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道”,而每個極端都是一種“惡”,。比如,,勇敢是怯懦和魯莽的中道,謙遜是羞澀與無恥之間的中道,。概括地說,,孔子崇尚的“中庸”是反對極端,,追求和諧的境界,而亞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則認為,,凡事物必有過度,、不及與適度三種情況,他認為作為“道德美德”的德性正是兩種“惡”即過度與不及的中間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