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模式無法在中國持續(xù)成功”
????問:如何實現(xiàn)協(xié)作,?例如在跨部門之間、新人與舊人之間的協(xié)作,。
????答 :跨部門的協(xié)作中存在矛盾,,組織結構的調整涉及人員調整時容易引發(fā)團隊的不穩(wěn)定。我的策略是換人要快,,“隔兩個月?lián)Q一個人”的做法很容易讓團隊有人心惶惶之感,。我花了六個月的時間考察核心團隊,在與銷售總經理的溝通中,,明確提出“改變”與“獎勵”的措施和策略,,如果這些核心人員無法接受改變,六個月內必須換人,。在最初的六個月間,,不少人離開了EMC,但是之后的四年半間,,沒有一個銷售總經理離開,,穩(wěn)定的EMC銷售總經理團隊在IT行業(yè)也是罕見的。
????問:希望構建什么樣的文化,?
????答:贏單是最重要的,,關鍵是高價值的單子,即體現(xiàn)EMC戰(zhàn)略轉型的長遠規(guī)劃的項目,。這些項目承載和代表了EMC過去五年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中小企業(yè)(中低端市場)的銷售每一年翻一番,;其次,軟件每年翻一番。如果沒有上述兩方面的成功,,就不會有EMC今天的成就,,而這是全體EMC人共同的目標。
????問:如何讓有能力的人去開拓二三線城市的業(yè)務,?
????答:我不贊成空降,。空降對人的壓力大,,對于員工的家庭也是不公平的,。我們通常是在本地招最好的人才,為他們構建平臺,。首先,如果決定要在某個城市拓展業(yè)務,,公司要有投資的規(guī)劃,,員工要有辦公室,幫助員工建立歸屬感,;其次,,為這些當地的員工建立導師計劃,讓那些了解公司運作的人每個月或者更頻繁地提供培訓,,不要讓當地新員工“兩眼一摸黑死干活”,;第三,與當地政府建立關系,,畢竟員工很難自己單打獨斗,,公司與所在城市的政府建立起固定的溝通和聯(lián)系,員工也容易打開局面,,推動銷售,。
????問:EMC將自己定位于技術公司,短時間內完成渠道的擴容,,如何做到這一切,?
????答:在商業(yè)模式上,EMC與 IBM有很大的區(qū)別,。IBM自己做服務,,既做服務也做產品,EMC將自己定位于技術公司,。我們希望代理商從服務中賺取利潤,。因此,越來越多的代理商愿意與EMC合作,,我們也將很多服務交給代理商實施,。
????在發(fā)展渠道的大方向下,我們要推動渠道向服務要利潤的轉型,。例如,,如果由渠道推動而不是EMC拿下的銷售訂單,,我們會向渠道分配更多的利潤。在內部的系統(tǒng)流程Deal Registration(訂單登記)中,,鼓勵代理商參與公開招標,,與EMC捆綁銷售,賺取更多利潤,。
????問:代理商能否跟上EMC公司發(fā)展的節(jié)奏,?
????答:銷售團隊的管理分幾個層次。首先是比較容易的產品(核心產品),,這些產品由我們自己的銷售或者代理商來賣,;其次,核心產品之外的復雜的產品,,例如數據挖掘,、內容管理等,成立專門負責銷售這些產品的團隊,;與此同時,,我們也在這些特殊的產品中選擇一到兩個代理商,比如存儲的代理商,,EMC為他們提供市場保護的機制,,由他們投資購買產品的Demo產品,派人去美國培訓,,這些投資長期肯定有回報,。
????問:像神州數碼這樣的合資公司,布局的考慮是什么,?
????答:以前神州數碼是一個分銷的公司,,但分銷公司沒有忠誠度,這顯然不是我們與他們合作的立足點,。EMC更看重神州數碼向服務轉型的演變,,在中國政府云計算的宏大戰(zhàn)略藍圖中,神州數碼將構建一個云計算的平臺,。
????許多跨國公司花很大的力氣說服政府推動云計算,,但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可能最后的成功者是CEC中電,、中電科,、神州數碼這類具備實力的公司,由它們成為總包商,。事實上,,神州數碼已經拿下很多云城市的項目。但是,另一方面,,神州數碼也需要像EMC這樣的公司提供后臺的IT技術基礎架構,。
????問:IT技術架構正是EMC的優(yōu)勢所在。
??? 答:對,。技術架構的優(yōu)勢正是EMC與神州數碼緊密合作的基礎,。神州數碼是中國公司中鼓勵創(chuàng)新的典范,這家公司的目標絕不僅僅是成為總包或者分包商,,他們在云計算的核心技術上有遠大的目標,,在公司內部成立了獨立的公司,鼓勵員工創(chuàng)新贏利甚至實現(xiàn)上市,,極大地調動了員工創(chuàng)新的動力,。未來五年甚至十年,中國公司的崛起是無法回避的事實,。立足于面向未來的戰(zhàn)略決策,,EMC與中國頂尖企業(yè)合作,通過他們代工EMC的核心技術,,以合資公司的方式實現(xiàn)EMC的長期增長。
????問:讓總部接受這種合資模式不容易,。
????答:我花了很多精力與總部溝通,。如果EMC要真正成為中國的EMC公司,必須學會放棄,,與中國本地公司合作,。在中國汽車市場,大量外資公司建立零部件工廠與本地公司合作,,即是最明顯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