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中國最主要的盲盒生產商,,從2020年12月中旬開始,,經歷了創(chuàng)立6年以來,,最“豐富多彩”的20天。
12月11日,,泡泡瑪特在港交所上市,,隨即股價翻倍,公司市值最高一度突破1200億港元,。一周后,,12月28日,泡泡瑪特開盤暴跌逾16%,,市值一度蒸發(fā)近150億港元,。
股價下跌,普遍的看法是由新華社的一篇批評盲盒的文章引起,。
文章將盲盒定義為“近年在內地興起的產品,,在盒中放置不同樣式的玩具,由消費者隨機抽取固定款或隱藏款,,隨機化和新鮮刺激的體驗吸引不少年輕人消費”,。
文章披露不少盲盒愛好者每月花費大量金錢,“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過去一年在電商平臺已有約20萬名消費者在盲盒花費超過2萬元人民幣,。
毫無疑問,人們對盲盒的態(tài)度,,分化得非常嚴重,。有人將其視為賭博的一個變種,將熱衷于購買盲盒的行為斥為病態(tài),。有人則將購買盲盒當作愛好,,對購買盲盒時的情緒波動當作重要的人生體驗。事實上在一些市場分析師的報告中,,認為盲盒為Z時代帶來驚喜感和收藏欲,,并具有交易價值和社交意義,甚至認為盲盒是年青一代的新玩具以及社交貨幣,。而且,,泡泡瑪特是當前這些“社交貨幣”中最堅挺的一個。
但泡泡瑪特的野心不止于此,。泡泡瑪特運營的IP有85個,,其中包含12個自有IP、22個獨家IP,、51個非獨家IP,,泡泡瑪特曾經把自己的未來,設定為迪士尼那樣的IP帝國。
泡泡瑪特通過電商,、小程序,、零售店、展會等方式進行全渠道銷售,,不斷推出能激發(fā)消費者購買欲望的產品,,吸引后者進行長久消費。
必然地,,這也令人們看到“盲盒”這個詞,,首先就想到“泡泡瑪特”,看到新華社批評盲盒,,首先也會認為是在批評泡泡瑪特,。
不過,泡泡瑪特的股價在暴跌之后,,開始回調,,市值已經重新升至1100億港元以上。相較于一篇批評報道,,對泡泡瑪特乃至盲盒經濟來說,,“二次銷售”丑聞的沖擊顯然更大。
近日,,山東濟南有消費者投訴,,購買到被店員私拆挑走中意的內容物后又重新封裝進行銷售的盲盒。
盲盒為消費者提供的,,并不僅是內容物帶來的實體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過程,也不僅是支付之后獲得商品的具體行動,,還包括這一流程帶來的精神滿足,。這使得盲盒成為一種非常特殊的商品,而盲盒經濟也帶有更多神秘的,、難以言說的特征,。
消費者在購買盲盒時對內容物的期待與不安,會加劇拆開盲盒的那一時刻,,內心的驚喜或失落感,,而這種心情的起落,其實也是盲盒吸引購買者的基本要素,。無論是驚喜還是失落,,都會化作繼續(xù)購買盲盒的動力,。
私拆盲盒進行挑選后,,把挑剩下的再次出售,這種行為直接摧毀了盲盒經濟之所以成立的基本邏輯。對泡泡瑪特的傷害屬于“釜底抽薪”級別,,遠遠超過一般商品的“二次銷售”,。
新華社的文章批評盲盒經濟引起年輕人上癮及賭博心理引伸的畸形消費,但這并不會阻止消費者購買盲盒,,真正會阻止他們的,,是自己拆開盲盒時的精神體驗已經是“二手”的。(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