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建設對于經濟的輻射作用已顯著減弱,,只會加劇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之間的失衡,帶來的增長紅利也越來越難惠及社會中低層,。與其盯住增速目標,,不如聚焦于對微觀主體的持續(xù)紓困。
在奧密克戎病毒于上海和北京等地露出獠牙之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宏觀經濟增長目標是5.5%左右?,F在來看,,維系這樣一個GDP增速目標不僅艱難,亦無必要,。
疫情擴散以及疫情防控措施下的經濟活動停擺,,使得實現5%以上的增速目標非常困難。
對于近些年經濟增速的預判,,我有一個相對簡單的估算公式,,即GDP基準增速(季度累計)大體等于0.17倍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0.3倍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0.05倍的出口增速與常數項1.7之和,,前面三項分別對應支出法統(tǒng)計GDP的投資、消費與凈出口,,后面的常數項對應著因技術效率提高或內卷下的勞動投入強度提高等其他因素帶來的增長,。
從1至4月的宏觀統(tǒng)計來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6.8%,、社零額累計同比下滑0.2%,,出口金額累計同比增長12.5%。上述各項,,分別由于房地產市場持續(xù)深度下滑,、消費活動暫停與消費意愿降低、海外經濟體放松管控下的生產修復,,而分別承受較大的增速下滑壓力,。
當然通過加快專項債發(fā)行等措施可以拉動基建投資繼續(xù)上行,疫情也有可能在6月份就有所緩解??傊?,考慮到或正或反的各項因素,假設到6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能夠恢復到7%以上,,社零額增速能夠由負轉正至1%,,出口依然能夠保持10%以上的較高增速,二季度我國的GDP增速(從累計增速換算至當季同比)也僅有2.3%左右,。
這樣,一二季度的GDP當季增速分別為4.8%與2.3%,,那么三四季度的平均GDP增速要達到6.5%,,才能使得全年增速達到5%。如果要達到全年GDP增長5.5%,,那么三四季度的平均增速要達到7.3%左右,。
無論是6.5%還是7.3%,都已經大大超過了當前的潛在經濟增速,,也超過了2019年沒有疫情管制,、沒有地產塌陷、沒有消費低迷,、沒有資本抑制之時的當季增速,,顯然是一個極難完成的任務。
更進一步看,,當前將宏觀經濟增速較快拉回到5%的手段無非是繼續(xù)擴張基建,。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并且房地產投資能夠保持正數,、制造業(yè)投資增速不出現下滑,,如果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當前的6.8%左右提高至全年10%,約對應著2萬億左右的新增基建投資支出,,可以大體拉動GDP增速上升2個百分點左右,,以達到5.5%左右的增速目標。
看上去,,2萬億元支出相比于2008年出臺的4萬億投資計劃還少上一半,,似乎并不難。但應當看到,,4萬億投資計劃并非是當年一年的投資計劃,,而是2至3年內的總體投資計劃,且當時基建設施還存在顯著短板,,不缺項目,。同時房地產市場的火熱也支撐了地方的項目建設,2010年二季度房地產投資累計同比超過了38%,。當前看,,即便能籌備出2萬億資金,,也沒有那么多新增重大項目,能夠在一年內消耗掉如此大規(guī)模的支出了,。
另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對于經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卻是在減弱的。理解這一點并不難,。十五年前,,修路架橋與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是相輔相成的,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夠帶來產業(yè),,帶來就業(yè),,帶來房產消費和稅收,推動經濟增長的供需循環(huán),,最終擴大了企業(yè)的市場機會,,還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而在城市化進程已然顯著放緩的背景下,,繼續(xù)“筑巢引鳳”的空間已經不多了,。“巢”筑得越大越豪華,,往往只能徒增成本,、內部消化,除了基建本身計入GDP之外,,并不能帶來新增人口的流入,,或創(chuàng)造新的產業(yè)發(fā)展機會和就業(yè)機會,甚至也不能帶來房地產消費的回暖,,投資支出的乘數效應因此也就大大降低了,。
這意味著,為撬動宏觀增長,,需要更大規(guī)模的投資刺激,,基建部門需要消耗掉越來越多的金融資源,加速形成金融債務風險累積,,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之間的失衡將會更為嚴峻,。這還意味著,基礎設施的拉動效應越來越和居民的日常生活脫節(jié),,帶來的增長紅利也越來越難惠及社會中低層,。
如此來看,以一種并不“經濟”的方式來強行實現一個頗有難度的宏觀增速目標,,不是一個合意的選擇,。
疫情蔓延至今已有三年了。其實從2021年一季度開始,我國宏觀經濟就呈現出宏觀增速強反彈,、微觀主體弱修復的顯著特征,,新一輪的奧密克戎病毒擴散則進一步加劇了微觀主體的疲弱。要知道,,本輪病毒擴散速度遠快于2020年,,所波及到的人口規(guī)模遠大于2020年,所涉及到的封控地區(qū)數量也遠高于2020年,。
因此當務之急,,是為微觀主體持續(xù)紓困:規(guī)模達到歷史新高的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壓力如何緩解?如何扭轉居民的預期走弱和謹慎性儲蓄,,讓他們提高消費意愿,?住宿餐飲零售、貨運倉儲航空,、文體娛樂旅游這些因防疫而付出較大代價的行業(yè)及其職員,如何能夠度過如此“寒冬”,?即便政府已經出臺了包括退稅減稅在內的財政政策,,以及加大普惠金融在內的貨幣政策,可是這些政策只有在企業(yè)持續(xù)經營,、擁有現金流的狀況下才有效,,而如何救助那些管制之下無法營業(yè)、失去現金流,,甚至已經退出市場的中小微企業(yè),?
上述這些問題,并不是僅靠逆周期經濟政策以及GDP統(tǒng)計的反彈就能解決的,,卻遠比當前的宏觀統(tǒng)計更為基本,。將政策注意力放在紓困微觀主體身上,才能在防疫與經濟穩(wěn)定之間達至更好的平衡,。(財富中文網)
作者張林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評級機構研究員。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王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