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健康,、環(huán)境友好,,可持續(xù)的未來,這些都是植物肉身上的標簽甚至光環(huán),。在幾波資本熱浪之后,,市場對植物肉的追捧開始退潮。在中國國內,,盡管還是有執(zhí)著于這一領域的勇敢者,,不過對實實在在把食物吃進嘴里的消費者來說,,植物肉當做故事聽聽就好。
對資本市場而言,,人造植物肉可能不是一個好故事了,。
前不久,被比爾·蓋茨押注的“人造植物肉第一股”Beyond Meat業(yè)績虧損超市場預期,,公司股價較歷史最高點下跌近九成,。2022年Q1,Beyond Meat營收1.0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19%,,但凈虧損擴大至1.005億美元,利潤同比下滑268.44%,。
輝煌停留在昨日,,三年前,Beyond Meat在美股上市,,成為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日漲勢最好的股票,。這也讓嗅覺敏銳的中國資本市場異常亢奮,,國內迎來一波人造植物肉熱潮,人造植物肉概念股在A股引發(fā)躁動,,2020年國內針對植物基公司的投資事件多達21件,,同比增長 500%……
但2021年以后,人造植物肉在國內突然就不香了,,小眾嘗鮮者的獵奇心態(tài)已經過去,,而大眾消費者對這種“四不像”的舶來品壓根就不買賬,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人造植物肉市場,,出道即巔峰,。
理想與現實
談論人造植物肉,科學的歸科學,,商業(yè)的歸商業(yè),。
易被忽視的是,追溯由匱乏構成的人類歷史,,人類對肉替代品的需求巨大且持久,,如何用更經濟的方式,滿足更多人對蛋白質的需求,,是人類發(fā)展的永恒話題,。
因此,倘若從“新事物誕生”的科學角度,,哪怕不是基于生物學技術的更具革命意義的培植肉,,只是現在基于食品技術的植物肉,,“人造植物肉”也是一項非常不錯的發(fā)明。
在業(yè)內人士的暢想中,,隨著成本下降,,只要它能在一定比例上替代傳統畜牧業(yè),就能節(jié)約大量資源,,比如按照Beyond Meat的說法:“相比于傳統肉類生產,,一份同樣規(guī)格的肉餅,植物肉用水量少99%,,土地使用量少93%,,能源使用量少46%,溫室氣體排放量少90%,?!?/p>
更重要的是,隨著人造植物肉的口味越來越多,,這個世界上就無需飼養(yǎng)那么多真的動物,,那么傳統養(yǎng)殖業(yè)里出現的抗生素濫用,瘋牛病,,禽流感,,豬流感等問題也將會大幅減少。
所以至少在邏輯推演上,,人造植物肉的出現絕對算是功德一樁,。
但遺憾的是,這與其能否在具體市場完成商業(yè)落地,,不是一個問題——尤其是當它離開熱愛肉食的歐美出生地,。
如今很少有人會懷疑,,即使不考慮成本問題(成本不是最主要問題),想讓人造植物肉通過中餐形成引爆點并不容易。
首先,,一個稍顯意外的事實是,,在地理因素與文化習慣的相互作用下,,相較于歐美國家,,整個東亞都算不上對肉食偏愛有加。我查到的數據顯示,,今天中國人平均每人每年吃64公斤的肉,,韓國是56公斤,越南是52公斤,,日本是36公斤,,作為對比,美國是100公斤,,德國是88公斤,,荷蘭是76公斤,。
而在美國人消費的肉類中,大約有60%是碎肉(譬如漢堡里的肉餅),。植物肉在歐美產品的收入來源也大多集中在漢堡,,三明治,熱狗,,以及意大利面等品類,。
但在中國,標準化程度低的中餐,,不但講究葷素搭配,,且長期擁有吃豆制品等“素肉”的傳統,這也讓中國消費者對人造植物肉產品更加挑剔,。
Beyond Meat曾試圖推出一款植物性豬肉糜,,希望開拓中國市場,《華盛頓郵報》就在一篇文章中諷刺道:“你不會嘗試將煤炭賣給紐卡斯爾(煤都),,那么,,你認為向發(fā)明豆腐的國家兜售肉類替代食品的可能性有多大?”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吃過人造植物肉產品的消費者都表示口感不盡人意,,很多中國廠商的人造植物肉創(chuàng)新品類都不幸夭折。
精神狂歡
恕我直言,,至少在中國,,人造植物肉永遠無法躋身大眾市場。
事實上,,除了素食主義者,人造植物肉的主流消費人群,,是那些信奉“自律給我自由”的人:他們是名副其實的成分黨,,將脂肪和碳水視作一生之敵;他們有著嚴重的身材焦慮,,在健身房揮汗如雨,;他們值得我們尊敬,但有時又愚蠢得可愛,。
但即便是他們,,相較于在各類食物中防不勝防的游離糖,他們通常也不會對每日正常攝取的肉食有多么苛刻的提防,,要知道,,他們已經是最注重飲食結構的人,每日正常攝取的那點肉類,,不會讓他們有太強的負罪感,。
真正值一提的是,,當人造植物肉試圖向大眾市場進擊時,會遇到一個長久不衰的需求悖論:在很多領域,,最需要這個東西的人,,往往并不接觸這個東西;而最可能得到這個東西的人,,往往不太需要這個東西,。
換句話說,那些人造植物肉的主流消費者,,平時可能已經很少吃肉,;而那些平時不注意飲食結構,喜歡大口吃肉的大眾消費者(譬如漢堡愛好者),,根本就不會選擇口感一般的人造植物肉,,他們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
總之依我之見,,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造植物肉是只屬于有“生活黑客”精神的小眾狂歡。
人造植物肉的本質,,是一小撮人的一種“用輕微自虐換取人生意義”的生活方式,,是一小撮人用來緩解“成分焦慮”的工具,是素食主義者偶爾用來“開葷”的調劑品,,是環(huán)保主義者給自己披的一件精神袈裟——這幾點在它誕生的西方尤其如此,,而當它漂洋過海來到東方,除非有某種極小概率的文化滲透,,憑借目前的這一小撮人,,大概率無法引爆這一市場。
但作為消費體驗,,我建議你不妨嘗嘗人造植物肉,,我自己吃過一次,只是當時沉浸在“這頓真健康”的幻覺中,,現在已經忘記了它的口感,。
當然,更大的可能是,,口感本身就不重要,,成為“更好自己”的心理暗示才重要。
作者李北辰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商業(yè)觀察者和寫作者,,“鯨落商業(yè)評論”創(chuàng)辦人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岳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