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后,,中國股市已成立二十多年,,國人對金融,、經濟的一般常識也不再陌生,,連菜場阿姨都知道GDP,、CPI等名詞,。但即使這樣,年復一年仍有很多不符常理的事情輪番上演,,讓很多金融從業(yè)者只能在感嘆之余,,將常識理論暫放一旁,去適應這個市場,。
????在我印象中,最為鮮活的不符常理的例子就是2007年到2008年間的“一元”基金了,。在那一波股票牛市中,上證指數(shù)在兩年半的時間里從1,000點漲到6,000點,,人人都投身股潮,。而當時才短短幾年歷史的開放式基金也在此過程中迅速地膨脹,,兩年內資產管理規(guī)模飆升10倍的基金公司并非神話。基金發(fā)行如火如荼,,誰要是想在銀行柜臺插隊購買基金就仿佛是在搶后面排隊者口袋里的錢,。這本無可厚非,但是怪在原本一只業(yè)績挺好的基金,,問津者寥寥,,而銀行代銷的一只新基金,卻是一搶而空,,甚至還要按比例配售,。原因出奇簡單,因為那個老基金賣2塊,,而新基金才1塊,。國人買東西喜歡便宜的,炒股票喜歡買低價股,,所以基金當然也就應該買便宜的啊,。
????且不論這種做法在理論上的不可行,在那個周陰線很少出現(xiàn)的年代,,光在等新基金發(fā)行建倉完畢的時間內,,老基金的凈值很可能就已上漲好幾個百分點了,。在那個瘋搶基金的年代,顧客就認定要1塊錢的便宜基金,,基金公司只能順應這個潮流,,否則的話就只能被遠遠的拋在后面。
????在此情形下,,還出現(xiàn)了復制概念,,就是將原本一只業(yè)績可嘉的基金拷貝一份,包括投資策略,、基金契約等,,原樣照抄,連基金經理都是同一人,,掛名“某某二號”在銀行直接以1元發(fā)售,。或者不搞“二號”,,通過大比例分紅或拆分,,把原本1份2塊的基金拆成2份1塊的基金,然后再在銀行做持續(xù)營銷當成新基金賣,,以此滿足廣大投資者對于“一元”的渴望,。如此現(xiàn)象在那波牛市中輪番上演,當然隨著牛去熊來,現(xiàn)在低于1塊的基金已是比比皆是,,不知道當下一個牛市來臨之際,“一元”概念是否又會卷土重來,。
????如果說權益類產品是理財?shù)狞c心,,那固定收益產品就是主菜了。近年來信托爆發(fā)式增長是理財市場最大的一道盛宴,。
????信托類產品,,因其100萬元的門檻,成為富人俱樂部的象征,。又因其明確的收益率目標,,頗受殷實家庭的歡迎,甚至把它們當作銀行存款的替代品,。雖然今年以來,,已經有幾則信托不能順利兌付的新聞流傳開來,但大部分人仍把債權信托當成是無風險的產品,。雖然所有人都知道風險和收益始終都是相伴而行的,,但鮮有人真正去仔細看過產品相關文件,分析過其中風險,。因為大家仍把信托看成是一個具有隱含擔保的產品,,是種變型的“國家信用”。
????收益率其實就是風險的價格,。而信托本是一筆借貸生意,,最后兌付與否,和政府并無干系,。從法理上講,,世界各國政府也素來沒有保護借貸者本金安全的義務。
????同樣兩個信托項目,,一個年收益率8%,,而另一個年收益率13%,風險應該是不一樣的,。而國人對信托毫無節(jié)制的追捧,,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對信托嫁接政府信用的博弈。以前中國只有人民銀行的存款網點,,后來才陸續(xù)出現(xiàn)了以工農中建為代表的商業(yè)銀行,,再后來便是各類金融機構。于是人們把對人民銀行的記憶移植到工農中建上,,又推開到其它股份制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上。大概是這樣的路徑,使人們對信托產品充滿信賴,,并使得信托資產規(guī)模在短短幾年間躍升到逾5萬億的規(guī)模,,迅即成為金融領域的明星行業(yè)。
????相比信托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保險業(yè)則顯得步履蹣跚,,至今6萬億的規(guī)模可能很快就被信托追上,。國人對保險的需求不高是主因,。如果不是因為有車,可能很多人不會把保險當作一個必需品,。
????當國人被推銷壽險產品時,,最主要的問題往往不是花多少代價換回多少保障,而是能獲得多少收益,。這種舍本逐末的處理方式無疑把保險等同于其它投資方式來進行比較,。殊不知保險最重要的功能在于以防萬一,相當于一筆賣出期權,,讓購買保險的人將不幸之事的財務負擔轉嫁給保險公司,。
????但國人對于投資回報的喜好使得保險公司只能把投資功能濃墨重彩后推到民眾眼前,同時這又必然難倒各大保險公司的投資部門,,因為保險的投資渠道并無特別之處,,將多類資產打包構成一個組合后,收益率不會比社會平均水平高出多少,,再扣掉運營和保險等費用后,,和市面上其它投資品種相比,更難獲得優(yōu)勢,。如此一來,,投保人往往兩頭落空,既沒有得到想要的投資回報,,也沒有得到充分的保障,。這種對保險產品非理性的評價方式無疑使得整個保險市場進展緩慢,很多生活中的重要方面都無法得到保險覆蓋,。所以對保險產品來說,,越單純應付保障越好。
????這些不合常理之處,,又是中國的“常理”,。既然存在發(fā)生,就有客觀存在的理由,。我們每個人都是親歷者,,可能也都是制造者,。這讓我想起凱撒曾說過:“人們只能看到他們想看到的現(xiàn)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