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新聞里報道,成都一位女孩考上了某所重點大學的本科,,其父親卻認為“讀書無用,,讀大學是個肯定失敗的投資”,而拒絕讓女兒讀大學,。這迅速引發(fā)了一場關于讀書是否有用,、大學是否還有價值的討論。
????我一直都是教育投資的堅定支持者,,并且深信,,從長遠來看,教育投資是效益最大的一種投資,,而大學又是其間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型塑個體靈魂心智、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的關鍵所在,。回顧我自己這一路輾轉(zhuǎn)于不同國家不同大學的學習生涯,,在我看來,,大學有著兩方面的價值。
????第一個價值,,是教會我活出豐盛幸福的人生。大學雖然是進一步探索高深學問的場所,,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常常發(fā)現(xiàn),,我們所學習到的知識,或者很快就會忘記,,或者在實際工作中無法派上用場,。所以大學最重要的價值體現(xiàn),并不是最后的那一張文憑,,也不會僅僅只是累計了多少知識——四年的累計只是開始,,反倒是思維模式、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以及熱愛知識的態(tài)度,,才會令我們終生受用。在大學里,我常常自我反省,,學會了用一種平和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不同的文化指標、不同的價值立場,。尊重他人,,重視每一個人的觀點,自由的辯論而非用一些“形而上”的東西將別人的言論一棍子打死,。書讀的越多,,我們應該感到我們所見識的就越少,我們需要用心投入的就越多,,而我們的生活也因懂得欣賞他人而變得豐盛,。但現(xiàn)實里,往往是相反的情況更為普遍:書讀的越多,,就越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已經(jīng)高人一等。大學在這里,,成為身份的代名詞,,人生也因此成為了一場競速的游戲,在游戲中金錢,、地位成為成功的唯一指標,,而為了達成這一目的,人們會犧牲原則,、唾棄價值,,這種計較功利和得失的人生不會是豐盛的人生。套用一句比較流行的話說,,就是“生活除了眼前的茍且,,還應有詩與遠方?!?/p>
????另一方面,,所謂幸福,不應該僅僅只是關注個體的幸福,,而是應該承擔起一種對于他者以及社會的責任,。這種承擔意識,或者說對于建立一個公正自由社會的憂患意識,,是大學教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目標,。何兆武在《上學記》一書中曾指出,幸福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你必須覺得個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另一方面,整個社會的前景,,也必須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會整體腐敗下去,個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睋Q言之,只有將提升個體的幸福和改進整個社會的幸福結(jié)合在一起,,才是我們可以擁有的更高層次的道德責任,。我猶記得將近十年之前我還在牛津讀書的時候,我當時的鄰居是一位96歲的老教授,,他是第一位發(fā)現(xiàn)吸煙對人體有害的科學家,,并且在隨后的半個多世紀里一直大力倡導健康生活運動。我記得很多次我坐在學院的長椅上看書,,遠遠看到老先生西裝筆挺,,拄著拐杖朝學校的食堂走去。當時正是黃昏時分,,看著這位對人類社會的行為規(guī)則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科學家走在牛津大片的草地上,,我的心里總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并深受鼓舞,。這個場景多年來一直促使我思考讀書生存的意義:我們應該關心什么,?我們在分享他人的知識成果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去嘗試著將自己的知識轉(zhuǎn)化成行動,,去影響他人,,甚或是點滴地改變這個社會的運行軌跡呢?如果無法做到嘗試改變別人,,至少也應先學會改變自己,。他者即鏡子,在這樣的場域里,,每個人微小的進步,,都會間接影響到他人,從而形成一種向上的社會動力,。
????大學的第二個價值,是教會我點燃心中的熱情,,秉持對于理想和價值的追求,。臺灣學者蔣勛在《大學》一文中,就曾以一位鄉(xiāng)下老農(nóng)的眼光來這樣解讀大學:“他們在大學中,,要學習如何制訂法律,,在社區(qū)中為人們訂出是非的判別標準,解決人群間的糾紛。他們還要學習高貴的道德,,學習如何從內(nèi)心尊重別人,,救助貧困衰弱的人,相信人與人可以友愛,。他們也要學習對大自然的感謝,,知道神的賜子應當公平分配;應當珍惜,。他們是大學中的青年,,他們用我們勞動生產(chǎn)的時間去思考人類靈魂得救的問題?!?/p>
????“思考人類靈魂得救”,,這是一個多么富有詩意而又充滿理想主義使命感的動人主題,彰顯出大學最最本質(zhì)的價值內(nèi)涵,。 雖然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我們究其一生都無法升華到這樣的高度,但不斷追尋夢想而不放棄,,這不正也是大學所賦予我們的一種精神之氣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塊精神世界,但很多時候,,精神世界低頭于物質(zhì)世界,,讓步于功利和犬儒主義。當精神世界的火苗被熄滅之后,,就很難再重新點燃,。所以我常常慶幸,自己心中的那團火焰還在燃燒,,這得益于所待過的幾所大學所提供的那種鼓勵創(chuàng)新,、寬容失敗的學院氛圍?!白屪杂芍L勁吹”,,這讓我置身其間的時候可以毫無猶豫的全情投入,勇于承擔追求夢想道路上所遭遇到的所有挫折和困難,,并堅定地走下去,。
????既然大學可以豐富人生、激發(fā)熱情,,為什么又會有相當多的人會認為讀書無用,、大學浪費呢?也許我們可以指責他們目光短淺,,缺乏長遠的人生規(guī)劃,,但個體短視的背后,,其實是整個大學體系的墮化,讓人們不再相信今日的大學,,還可以成為自由心智,、富足人生的培養(yǎng)所。
????在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失去靈魂的優(yōu)秀》)一書中,,作者Harry Lewis指出,,我們的大學越來越發(fā)揮著大眾化、工具化的作用,,而演變成了一門重要的“產(chǎn)業(yè)”:僅僅只是教授知識,、發(fā)放文憑,而非啟發(fā)學生的智慧,、打造學生的靈魂,。學生們可以在學業(yè)成績上取得卓越,,但他們的整體教育經(jīng)驗并不完整,,往往缺乏遠見視野,未能包容不同的見解,,也未能成為能悲天憫人,、具有責任意識的社會性公民。
????把Harry Lewis的論述放置在中國的背景之下,,相信也同樣適用,,甚至情況更為糟糕。我們的大學并不是以學術作為最主要的導向,,對于政治的追求遠遠大過對于學問的雕琢,。我相信讀書無用論在此是有一定說服力的。如果我們所閱讀的,,都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軍事訓練與理論這樣的課程;我們的閱讀反思,,什么可以寫,什么不可以寫,,都被圈定在固定的條框之下,,這樣的讀書,還不如不讀罷了,。與此同時,,伴隨著大學擴招,大學已經(jīng)不再把人文主義的教育傳統(tǒng)放在首位,,把自由的思想和個體作為大學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取而代之的,是過分看重規(guī)模,、排名與資源的競逐,。高等教育變得愈來愈經(jīng)濟導向與功利主義。學生們沒有了思想,,只會把主要精力用在外語學習和證書考級之上,,以提前應付日后激烈的就業(yè)市場,??墒堑托骄蜆I(yè)早已成為社會的無奈,。因此,中國的父母在培養(yǎng)子女上大學前,,必然要考量教育投入和產(chǎn)出的對比,。如若家庭付出的財力與實際收益不成比例,讀大學不僅無法收回成本,,更有可能在就業(yè)無果的情況下血本無歸,,這背后的辛酸苦果最后只能由家庭獨自承擔。
????大學價值教育在今天舉步維艱的背后,,是整個社會風氣的轉(zhuǎn)變,。這早已不是人人唱詩談論理想的時代,在物欲主義的大流之下,,社會早已將自利主義合理化為人們?nèi)粘I畹幕拘袨檫壿嫞谷藗儾蛔杂X的相信,,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非社會的福祉才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本動力,。幸福生活等同于有沒有房,如果有房又有沒有貸,;社會公義被扭曲為簡單的經(jīng)濟符號,,擁有體制的支持就等同于擁有經(jīng)濟和政治上的雙重資本。其結(jié)果,,在一堵堅硬的高墻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間,,大學畢業(yè)生們紛紛選擇立于高墻之下,而我們的大學,,就如同天鵝絨監(jiān)獄一般,,用赤裸裸的社會現(xiàn)實,用四年的青春時間,,將年輕人心中的希望之火噗哧一聲澆滅,。(財富中文網(wǎng))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