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位正在四處找尋學院教職工作的好友跑過來跟我說,,她決定轉到工業(yè)界,不在學術道路上繼續(xù)前行了,。好友本科一畢業(yè),,就跨入某一世界名校攻讀社會學博士,,而今博士讀到最后一年,,博士論文也進入到最后的沖刺階段,。苦盡就快要甘來,,按照順理成章的思路,接下去就是找到一份學院里的工作,,從此開始教書育人的教授生涯,。
????不,不,,不,。她說,這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嗎,?日復一日的論文煎熬,,苦澀與孤寂相伴,又常??床坏阶鰧W問的盡頭,,一篇論文畫上的句號,只是另一篇新論文的開始,。人生苦短,,年華易逝,我想去嘗試更廣闊的人生。
????好友的自我詰問讓我陷入沉默,。同是象牙塔中的人,,我深知讀書論文這一漫長旅程中的單調和清寂。我的導師也常常告訴我,,學問不僅僅是做出來的,,也是坐出來的——坐板凳前一點一點磨練和字斟句酌出來的。而在這一過程中,,思考的又不僅僅只是論文的主旨,、研究的方向,還常常伴隨著三十不立,、前程未卜的彷徨和反省,,甚至愛情與親情的灼熱考驗。
????學問中的掙扎,,想來每一位學院中人都或多或少地有所經歷,。在《古史辯》一書的自序中,歷史學家顧頡剛就提到他從事古史偽證考研究時,,雖愿意把全部生命傾注于學問生活之內,,不再旁及它種事務,但生活上卻不得不承受著四種痛苦:一,,時間的浪費和社會上對他不了解的責望,;二,常識的不充足和方法的不熟練,;三,,生計的艱窘,逼得極好學的自己也不能安心治學,;四,,生活的枯燥。這四種痛苦,,“時時侵襲我的心,,掣住我的肘”,讓顧頡剛感到“十分的怨望”,。
????好友與我,,都正處在這點點滴滴的“怨望”和痛苦之中。邁入學問這一行,,枯燥的讀書學習,,低密度的人際網絡聯(lián)系,高強度而又激烈的腦力思考,,日日與論文書本相伴,,敲打著鍵盤一段段吭哧吭哧地匍匐前進,,再加上負笈海外的艱辛和壓力,乍看一下確實沒有什么幸??裳?。如若不是依靠一種對讀書近乎信仰般的喜愛,很難對學問生發(fā)出持久的熱情,,對學院生活擁有歸屬感,。而倘若丟失了這種對學問的熱情,歧路的誘惑又如此之多,,則論文寫作的生活必將是夢魘一場,,讀書只有徒耗精力的苦味,何談趣味,。
????普希金在詩中說:“世界上沒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寧靜”。讀書論文的日子固然艱苦,,但卻能達到一種自我專注中的平靜,。在輕忽讀書、人人急速向前的大時代里,,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的讀書,,已然是一份難能可貴的自由。讀書和寫作,,追求的并不是終極的意義,。終極的意義,可欲想而不可求索,,可求索而不可執(zhí)念,。所謂書中日月長,文字細思量,。長期沉浸在孤獨的論文中,反反復復咀嚼論辯的主題,,在一種近乎自我隔離的狀態(tài)下獨自對話,,為收獲的點滴成就而欣喜,那是讀書歲月所賜的安寧,,可以讓人依舊保有自己的理想,,時時刻刻親近自己的內心追求。
????第二層自由,,則是獨立精神和批評的自由,。由于不從屬于任何學派,不貼附于任何體制,,同時又每日被多元的觀點和爭議所包圍,,思想的疆域不受條框和教條的限制,,自我的思考因而可以轉成犀利的批評。無論是捍衛(wèi)理念還是批判傳統(tǒng),,都可以在自由的狀態(tài)下無約束的表達,,并和持有同樣立場的人們平等的對話。無疑,,這樣的自由是值得珍視的,。
????2008年離開香港前往美國讀書之前,曾前去和馬家輝告別,。臨別之際他贈我八字言:“人在異鄉(xiāng),,歲月美好”,并囑我多讀書,、多求索,。當年他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修讀社會學博士的時候,正是與我年紀相仿,?;貞浧鸲者B綿的大雪里,幾位論文熬到頭皮發(fā)緊的年輕人聚在一起,,一邊打邊爐吃著火鍋,,一邊暢談著學術的百味和精神的歸宿,他說那是人生中一段最為平靜難忘的自由時刻,。單純的讀書和論文,,心無旁騖,了無羈絆,;大家又一起歌唱,,互訴苦悶,互相扶持,,往往人生的境況就由此產生,。
????書中日月長。漂泊在外這么多年,,歲月的美好,、學問的真諦,我才剛剛體悟,。(財富中文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