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利率走向
位置:
????金融風暴過后,,全球經濟復蘇,,但路途卻非一帆風順,,反而荊棘處處,、險阻重重。去年歐洲發(fā)生主權債務危機,,今年中東及北非出現政局不穩(wěn),、日本遭逢地震及核災難。雖說發(fā)展中國家所受的影響較少,,經濟大多保持較快的速度增長,,但近來全球食品及石油價格急升,帶來物價上漲的問題,。處身于復雜多變的世界,,復蘇路上暗潮四伏,通脹威脅又來勢洶洶,,全球主要央行會如何決定未來的貨幣政策方向,? ????自次貸危機及其后的金融風暴發(fā)生以來,,美聯(lián)儲大舉減息,,將聯(lián)邦基金目標利率降至近乎為零,,并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兩度推出資產購買計劃,以支持經濟復蘇,。一連串措施,,加上政府大舉發(fā)債以維持開支,令30年代大蕭條的歷史沒有重演,。美國經濟在2009年萎縮2.6%后,,2010年回復增長2.8%,一般估計今年增長或會更高,。 ????不過,經濟復蘇并不代表美聯(lián)儲即將收緊銀根,??紤]到此次衰退的嚴重程度,以及由1990年到次貸危機發(fā)生前的2006年美國經濟年均增長3%,目前的復蘇步伐似乎略為緩慢,。更重要的是,,美聯(lián)儲的職責在于穩(wěn)定物價及推動就業(yè)。從這兩項準則來衡量,,現在尚無加息必要,。撇除食品及能源價格,個人消費開支核心價格指數的按年升幅 (Core PCE Inflation)由2007年末的2.5%回落至今年年初的1%以下,,低于大部分美聯(lián)儲委員認為合適的2%的水平,。核心通脹溫和,意味著消費需求仍然低迷,,經濟狀況還不理想,。 ????這從勞工市場也可見一斑。2008,、2009年短短兩年間,,美國非農業(yè)職位減少約650萬個。就算經濟復蘇,,非農業(yè)職位去年只增加約70萬個,。由于失業(yè)率仍處于9%左右,,與經濟衰退前5%~6%的水平相去甚遠,,按目前職位增加的速度推算,勞工市場最快也要數年后才能回復衰退前面貌,?;谖飪r升幅及失業(yè)問題嚴重的考慮,相信美聯(lián)儲今年仍會維持寬松的貨幣政策,,直至2012年才會考慮加息,。 ????與美聯(lián)儲不同,歐洲央行及英格蘭銀行只著眼于包括食品及能源價格在內的整體通脹水平,。歐洲央行的職責是在中期內控制整體通脹水平稍低于2%,。自去年12月開始,受到商品價格急升影響,,歐元區(qū)整體通脹已略高于央行制定的目標,。近來原油價格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或導致通脹進一步上升,。此外,,由于歐洲工會勢力強大,企業(yè)或會被迫跟隨通脹上升而調整工資,。這將帶動消費需求增多,,形成通脹與工資互相帶動上升的局面。因此,歐洲央行今年或會不止一次加息,,以舒緩通脹壓力,。 ????英格蘭銀行面對的通脹問題,甚至較歐洲央行更為嚴重,。到目前為止,,英國的通脹已經超過央行2%目標逾一年。今年年初消費物價指數更是按年上升4%,,為通脹目標的兩倍,。即使如此,英格蘭銀行估計短期內通脹或會繼續(xù)上升,,這意味著今年通脹大有機會仍高于2%,,連續(xù)兩年超出央行目標水平。 ????英格蘭銀行把通脹上升歸咎于政府調高增值稅稅率,、商品價格急升及近年英鎊貶值導致進口價格上揚,。它認為,撇除這些因素,,實質通脹率應低于2%,,似乎并無加息需要。不過,,通脹偏離央行目標水平的時間越長,,對央行的威信影響越大。這一點央行委員一般都非??粗?,原因在于當市民預期通脹持續(xù)上升,同時對央行維持物價穩(wěn)定能力存疑時,,央行貨幣政策效益會相對減弱,。在此情況下,央行往往需要多次調整利率才能達致預期效果,,導致經濟波動頻繁,。雖然英國經濟去年第4季出乎意料萎縮,現階段加息或會對經濟有不利影響,,但央行委員似乎逐漸認為民眾對通脹的看法對央行控制通脹能力的信心更為重要,。英格蘭銀行的貨幣政策會議記錄顯示,9名委員當中,,投票要求加息的去年年末只有1位,,但到今年年初已增至3位。在通脹持續(xù)上升情況下,,相信英格蘭銀行今年會收緊銀根,,以減輕物價上升壓力,。 ????當然,歐元區(qū)和英國加息,,純粹只因為通脹上升,。兩地其實一如美國,都面對經濟復蘇緩慢的問題,。這與中國內地經濟狀況完全不同,。過去幾年,內地經濟雖受到西方國家衰退的影響,,但仍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去年更是達到10.3%。從工資上漲,、消費旺盛,,到信貸增多、房價急升,,這一切都說明經濟在蓬勃發(fā)展,,城市面貌在急速改變。近來為應付消費物價及資產價格上升的問題,,中國人民銀行接連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及貸款利率,,并容許人民幣循序漸進升值。這種形勢相信未來一段時間不會轉變,。作為投資者,,與其在歐元區(qū)及英國經濟前景未明時,因兩地利率或會上升而購入歐元,、英鎊,,不如增持人民幣資產,,以期財富與國家經濟一同前進,,這可能更為上算。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