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理財對付通貨膨脹
????特約作者:林揚 ????2007 年是金融市場動蕩的一年,,我們被太多的名詞包圍:美國次貸危機,、油價高企、股市震蕩,、通貨膨脹,、央行加息,等等,。而剛剛公布的經濟運行數據為去年中國國內的發(fā)展做出了客觀的評價,,2007 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 11.4%,連續(xù)五年增速達到 10%,;但在國民經濟保持平穩(wěn)快速發(fā)展的同時,,消費價格上漲較快,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 4.8%。 ????雖然央行一年之內六次加息,,但目前的實際利率水平仍然為負,。以一年期人民幣儲蓄利率為例,名義年利率 4.14%,,以 CPI 指數代替通脹水平,,12 月為 6.5%,那么實際利率為負,。 ????面對“通貨膨脹”,,投資人到底應該何去何從? ????首先,,本著“三個了解”的原則,,建立個人的投資組合 ????所謂“三個了解”,就是要了解宏觀,、了解工具,、了解自身。了解宏觀經濟基本面,,就是投資人對外界經濟環(huán)境和政策環(huán)境有個客觀,、理性的判斷,進而鎖定可以進行投資布局的區(qū)域,,比如美國市場因為次貸問題尚未解決,,所以投資布局時要回避或謹慎選擇;了解工具,,就是盤點現有的金融產品和投資渠道,,目前國內市場可供選擇的投資方式有股票、基金,、房產,、理財產品、黃金,、債券和收藏等,,每個資產類別的風險和回報差異較大,但總體而言對任何一個資產類別,,風險和回報都是成正比的,;了解自己,就是確定投資目標和合理的回報期望值,,分析自己的投資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例如,把抵抗通貨膨脹作為投資目標,,那么預期回報值可以參考通脹水平和儲蓄利率水平,。 ????最后,,在“三個了解”的基礎上,建立適合的投資組合,??梢园堰@個投資組合看作一個金字塔,毫無疑問是底座越大越穩(wěn)固,。每個人的情況差異很大,,所建立的投資組合金字塔也各有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理財是一門藝術,。 ????第二,抵抗通脹投資策略─從源頭上投資引發(fā)通脹的大宗商品 ????通過對 CPI 組成成分的分析,,導致本輪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是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最簡單的抵抗通貨膨脹方法就是,直接投資導致通脹的大宗商品期貨,,以投資收益平抑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 ????本輪農產品價格上漲由幾個因素決定:首先從供求的角度分析,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比如中國,、印度這樣的新興市場國家的高速發(fā)展,人口膨脹使得糧食需求上漲,,人均收入水平上升使得生活水平提高,,對肉類需求增加,,進而增加了作為飼料的農產品需求,。根據統計,8.3 磅谷物才能轉化為 1 磅牛肉,。同時,,隨環(huán)保主題的推廣和普及,各國政府紛紛立法鼓勵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石油,,而其中生物燃料乙醇是從糖和玉米這樣的農產品中提煉出來的,,因此可再生能源的應用也增加了對農產品的需求。然后,,從供給的角度分析,,因為土地供應的有限性和氣候條件變化,使得供給增量不足甚至有所下降,,在供不應求的前提下,,作為大宗商品的農產品價格無疑出現了上漲的態(tài)勢。此外,,和石油,、黃金和金屬期貨相比,農產品期貨價格的上漲略顯滯后,未來仍有上升空間,,這也凸現了農產品的投資潛力,。 ????不過,期貨投資的專業(yè)技術要求和資金要求都比較高,,作為普通投資者很難介入,。普通投資人可以選擇市場上相應的理財產品來投資,如果投資產品中涵蓋多種農產品,,如玉米,、大豆、瘦豬肉,、活牛,、大米等,可以減低單一產品期貨投資的波動性,,同時享受到整體農產品價格上漲帶來的收益,。 ????最后,投資組合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持和動態(tài)調整 ????由于經濟環(huán)境在變,,市場在變,投資人自身也在變,,所以投資組合的方案也要因時因勢進行動態(tài)調整,。 ????以市場變化為例,在牛市的時候,,人們會增加風險資產布局,,如股票、基金等,,所以以往兩年在中國國內市場出現了“全民皆股”的情況,;而當市場進入熊市的時候,人們開始減少風險敞口,,增加安全性高的資產投資,,如債券、貨幣投資等,。 ????就投資人而言,,所處的人生階段不同,所擁有的資產狀況會發(fā)生變化,,投資的目標也會變化,。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青年人的理財需求與老年人的理財需求截然不同,,一般而言青年人可以承受較大的風險,,對投資的回報要求也比較高,;而老年人恰恰相反,風險承受能力較低,,資產的安全與穩(wěn)定是最重要的,,投資回報要求則不高。 ????與建立投資組合方案一樣,,進行動態(tài)調整的時候也要秉持幾個原則:第一,, 要堅持合理的資產分配,避免最高逐利,;第二,, 堅持多種資產分散投資,避免過于集中風險,;第三,, 投資理財講究持久性,避免短時性,;第四,, 設定合理的收益目標,避免受“預期收益”誤導,。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