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歸節(jié)儉
????老百姓在去杠桿化方面應該向華爾街學一學 ????作者:GEOFF COLVIN ????有時候,,改變壞習慣的過程就像瀕死體驗。想象一下吧:你有位朋友突發(fā)冠心病后是如何戒煙的,?或者,,一家銀行在目睹了對手破產后,是如何減少對債務的依賴的,?在華爾街,,這種降低債務相對于股本的比率的做法,,叫“去杠桿化”。老百姓也應該這樣做,。 ????但是,,個人的去杠桿化與公司不同。大機構可以賣掉股份來還債,,而大多數(shù)個人卻很難這樣做,。他們手里最大的資產很可能就是自己的住房。他們不愿賣房子,,因為自己要住,,而且在眼下的環(huán)境里,房子的價值可能低于按揭欠款余額,。因此,,對大部分人來說,還債的唯一辦法是削減開支,,用一個怪怪的老詞來說,,就是靠“節(jié)儉”。 ????要想知道自己離節(jié)儉有多遠,,諸位不妨看看那些“最偉大的一代人”過日子時是如何揮金如土的,。“Facebook 一代”賣房購車的預付款真是少得出奇??!他們對信用卡債務纏身簡直是泰然自若。當下的危機,,可能是回歸節(jié)儉的最佳時機,,因為欠債的名聲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壞過。 ????是債務把我們拖進了這場混亂,。次級貸款放貸人成了人人喊打的罪魁禍首,,雖然他們有時候會騙人,但大多數(shù)借貸者當初對自己有多大還債能力全都心知肚明,。數(shù)以百萬的人加入了這場貸款狂潮,,如今到了我們自食其果的時候了。也許,,美國文化就要發(fā)生轉變了,。 ????這是一個越來越為人重視的觀點?!肮?jié)儉工程”(Thrift Project)是由幾個智庫聯(lián)合發(fā)起的研究項目,,它最近推出了一份報告(“為了新的節(jié)儉:面對負債文化”)、一本書和一場巡回展覽。弗吉尼亞州達頓商學院教授羅納德·韋爾考克斯(Ronald T. Wilcox)寫了一本書,,名叫《節(jié)儉究竟怎么了:美國人為何不存錢,?如何解決這個問題?》(Whatever Happened to Thrifty?: Why Americans Don't Save and What to Do About It.),。它們都傳遞了一個同樣的信息:美國人的負債癮對國家來說是個壞消息,,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多管齊下。 ????“節(jié)儉工程”的研究人員認為,,我們需要進行體制改革,。多數(shù)大銀行對小儲戶的態(tài)度不再友好,甚至減少了在欠富裕社區(qū)里的營業(yè)點,。同時令人不安的是,各州彩票機構有效地吸引窮人把手中不多的現(xiàn)錢投到這項基本上只虧不賺的“投資”上,。韋爾考克斯認為,,我們可以運用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成果來吸引人們多儲蓄─比如,通過改變 401(k)退休金計劃中的違約選擇條款,,迫使雇員選擇退出而不是參加該計劃,。根據(jù)這種觀點,貝拉克·奧巴馬提出的讓老百姓參加 401(k)計劃的建議,,是犯了方向性的錯誤,。 ????但是,改變社會規(guī)范,,靠的不僅僅是發(fā)表白皮書和摳字眼,。那么,在當前社會中,,可以利用那些力量使節(jié)儉大行其道呢,?可能利用的力量似乎有這么幾個。其中之一是環(huán)保運動:“節(jié)省,、再利用,、再循環(huán)”的宗旨便是省錢的良方,而浪費資源不僅是自我放縱行為,,還因為損害地球而貽害大眾,。在好萊塢,豐田的“普銳斯”車變得遠比“悍馬”更為時尚,。另一種力量可能是人們的退休焦慮:你如果不存下足夠的錢為自己付將來所有的賬單,,就可能迫使你的兒女甚至我的兒女來為你埋單,這就太不仗義了,。 ????無法肯定的是,,光靠其中某種辦法是否管用。著名的哈佛大學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前《財富》雜志員工)在《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一書中指出,,諸如當前危機之類的東西是可以預測的,;資本主義一方面靠的是辛勤勞動,另一方面靠崇尚享樂和自我放縱,,促使人們去消費,,其結果必然違背自我約束的道德準則。 ????本人對于節(jié)儉還沒有完全絕望,,因為我仍然希望美國人最終會為了美好的明天現(xiàn)在就開始勤儉持家,。如果我們這樣做了,即便給經(jīng)濟增長造成暫時的不利影響,,但我深信今后大家一定會過上更加快樂,、清醒、平靜乃至優(yōu)裕得多的生活,。 ????譯者:劉琦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