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三名,,執(zhí)六柄
????作者:胡泳 ????上篇專欄說,《黃帝四經(jīng)》強調(diào)保持由職位等級而產(chǎn)生的各人的“本分”,,認為“主主臣臣,,上下不越者,其國強”(《經(jīng)法·六分》),。在作者看來,,這種等級名分制度是社會穩(wěn)定有序的保證。這與管仲,、孔子的“正名”主張極為相似,。管仲說:“有名則治,無名則亂,,治者以其名”(《管子·樞言》),;孔子也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由此可見,,“正名”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股思潮,。《經(jīng)法·論》中,,直接提出了“正名”一詞,。 ????《黃帝四經(jīng)》認為,“名不正”是導致當時社會動亂的一個重要根源,?!妒?jīng)·前道》所謂“(名)正者治,名倚者亂”,。就是說,,“名倚”會引發(fā)社會混亂,,而“名正”則會使天下大治?!督?jīng)法·論》又說:“名實不相應則定,,名實不相應則靜(爭)?!保◤纳舷挛目?,第一個“名實”后面的“不”字當為衍字。)為此,,需要“審名察形”,,就是說,要觀察天下萬物是否與規(guī)定的“形名”相符,,合則為“正名”,,事物處于安定的“治”的狀態(tài);不合則為“倚名”,,事物處于混亂狀態(tài),。最壞的結局則是“無名”。當然,,這個“無名”不是萬物創(chuàng)生以前沒有形名的狀態(tài),,而是失去了曾經(jīng)存在的形名。 ????《經(jīng)法·論》說,,“三名:一曰正名,,一曰(此二字衍)立(位)而偃;二曰倚名,,法(廢)而亂,;三曰強主滅而無名。三名察則事有應矣,?!睕Q定治亂的原則在于刑名,即“三名”:刑名正則安定,;刑名不正則混亂,;失于刑名則國家雖強也會滅亡。 ????“刑名”也就是“形名”,,“刑”(形)是事物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名”是事物的名稱、概念,?!靶堂豹q言名實,這里的“刑”與“實”同義,?!靶堂蓖瑫r是黃老學派和法家的重要概念?!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說申不害之學“本于黃老,,而主刑名”,又說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歸本于黃老”,。 鐘宗憲先生縷述其淵源云:“《老子韓非列傳》是老子、莊子,、申不害,、韓非的合傳,其中老,、莊是道家,,申、韓是法家,;其所以合傳的首要原因,,應該是太史公贊所謂的‘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縱觀全文,,固然莊、申,、韓之學于道德皆原于老子道德之意,,莊子之學于道德乃以‘自然’,申,、韓之學于道德乃以‘刑名’,,而凡主刑名之道德之學,必另稱黃帝,,是所謂‘本于黃老’”(《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集團,2005 年,,第 159 頁),。這顯示,1973 年出土的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的四篇古佚書,,整體內(nèi)容確屬以道家思想為體,、法家思想為用的道法家刑名之學。 ????陳鼓應先生說:“黃老和法家都從政治和法律的意義上講刑名,,主張‘循名責實’,,根據(jù)人臣的言行(‘形’)給予一定的官位(‘名’),而后‘審合形名’,,考核其言行是否符合于職位,?!?又說:“治理國家、建立形名,、掌握道的關系,。掌握了道,形名的觀念就可確立,;形名觀念確立,,天下即可治理。那公式顯然便是:道——形名——治理”(陳鼓應:《黃帝四經(jīng)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年,第 59,、63 頁),。 ????這是說,“刑名”的思想基礎是“道”,,由道而立刑名,、建聲號?!把煂崱?,則萬物無所逃跡。換言之,,一旦建立起制度,,那么就依法行事,則執(zhí)政的君主,,自然也可以“無為”,,即《道法》所說的“無執(zhí)也,無處也,,無為也,,無私也”。這是黃老思想中關于治術的重要主張,。 ????“循名責實”的“責”與“審合刑名”的“審”,,都是考核之意。雖然“執(zhí)道者”的工作是“審名察形”,,目標是“物自正也,,名自命也,事自定也”(《經(jīng)法·論》),,但執(zhí)政的君主自身則不為“名”束縛,,而且始終站在“無執(zhí)、無處,、無為,、無私”的立場上,。也就是說,他變通而不固執(zhí),,功成而不居,,順時而不妄為,,處事公正而不以私,。這樣才可使君主一人超越于現(xiàn)實政治秩序之上,本人不成為被評價,、被考察的對象,,永遠處于把握他人的有利地位,同時也能保持高度的洞察力和行動力,。 ????《黃帝四經(jīng)》的目標,,是成就帝王事業(yè)。而要成就帝王事業(yè),,除了審“三名”之外,,還要掌握治理國家的六種戰(zhàn)略原則:“是以守天地之極,與天俱見,,盡施于四極之中,,執(zhí)六枋(柄)以令天下,審三名以為萬事稽,,察逆順以觀于霸王危(存)亡之理,,知虛實動靜之所為,達于名實相應,,盡知情偽而不惑,,然后帝王之道成。六枋(柄):一曰觀,,二曰論,,三曰僮(動),四曰轉,,五曰變,,六曰化。觀則知死生之國,,論則知存亡興壞之所在,,動則能破強興弱,轉則不失諱(韙)非之分,,變則伐生養(yǎng)死,,化則能明德徐(除)害。六枋(柄)備則王矣,?!?/p> ????這“六柄”解釋起來,,“觀”是觀照幾微,知國家之死生征兆,;“論”是綜合辨析,,對優(yōu)勢和劣勢進行客觀分析;“動”是相時而動,,能遏制強者,,而保護弱者;“轉”是以法決斷,,不會混淆是非的界限,,與《經(jīng)法·名理》“是非有分,以法斷之”同義,;“變”是善于應變,,能順時而為除舊布新;“化”是交替變換,,賞罰威惠交替變化來興善除惡,。陳鼓應闡釋“三名”與“六柄”的關系時說:“三名言本分,六柄言道術,,三名為‘正’,,六柄為‘奇’?!畬徣癁椤畧?zhí)六柄’的基礎,。審三名可以自安,執(zhí)六柄可以平天下,?!?/p>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