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
????作者:胡 泳 ????溫家寶到哈佛大學演講時曾說:“和而不同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個偉大的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以相輔相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向強調差別,提倡“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發(fā)展道路,。這個著名命題出自《國語·周語》,是對“和”與“同”這對范疇的最早探討,。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和諧才是創(chuàng)造事物的原則,同一則是不能連續(xù)不斷永遠長有的,。 ????西周末年,,周幽王的司徒鄭桓公面對王朝統(tǒng)治風雨飄搖,與史伯討論天下大勢與全身之道,。史伯指出,,西周將滅,就是因為周王“去和而取同”,,去直言進諫的正人,,而信與自己茍同的小人。他第一次區(qū)別了“和”與“同”的概念,,“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他”指不同事物或構成事物的不同元素,,而這些不同事物或元素的差別共存或有機結合就是“和”,。而“同”則是簡單的同一,是相同事物或元素的機械累加,?!耙运剿保且韵喈惡拖嚓P為前提的,,相異的事物相互協(xié)調并進,,就能發(fā)展;“以同裨同”則是以相同的事物加,,其結果只能是窒息生機,,世界也將無以存續(xù)。 ????史伯可謂那個年代的最頂尖知識精英,,也是統(tǒng)治階層中具有遠見的開明人士,,他的話對君侯而言堪稱振聾發(fā)聵: 唯有和諧、融合才能產生,、發(fā)展萬物,,如悅耳動聽的音樂是“和六律”的結果,,香甜可口的佳肴是“和五味”的結果。如果“去和而取同”,,就會“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以此治國,就會排斥異己,、獨斷專行,,離滅亡就不遠了。反之,,和而不同,,則天下“和樂如一”,將臻于政治開明,、社會和諧之境界,。可見和,、同之辨,,天下禍福興亡所系焉,君侯不可不察,。 ????到春秋中晚期,,著名政治家晏嬰與齊景公對此又進行過一番討論。晏嬰拜見景公時,,景公對他說:“唯據與我和,。”“據”指的是齊景公的侍臣,,姓梁,,名丘據。晏嬰說:“梁丘據不過是求‘同’而已,,哪里談得上‘和’呢?”景公問:“‘和’與‘同’難道還有什么不一樣嗎,?”這引出晏嬰的一大篇議論,。他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其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駬蝗弧>^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傳·昭公二十年》)。 ????晏嬰這是在尖銳批評說,,巧言令色,、一味討好齊景公的大臣梁丘據之言行絕非“和”,只能叫做“同”,。他解釋道,,“和”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醬,、鹽,、梅來烹調魚和肉,用柴火燒煮,。廚工調配味道,,使各種味道恰到好處,;味道不夠就增加調料,味道太重就減少調料,。君子吃了這種肉羹,,用來平和心性。國君和臣下的關系也是這樣,。國君認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進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備,;國君認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進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違背禮,,百姓沒有爭斗之心……現(xiàn)在梁丘據不是這樣。國君認為可以的,,他也說可以,;國君認為不可以的,他也說不可以,。如果用水來調水,,誰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彈一個音調,,誰能聽得下去,?不應當同一的道理,就是如此,! ????晏嬰認為,,“不同”是事物組成和發(fā)展的最根本條件。例如做菜,,油鹽醬醋必須“不同”,,才能成其為菜肴;音樂,,必須有“短長疾徐”,、“哀樂剛柔”等等“不同”,才能“相濟相成”,。這與史伯從五聲、五味出發(fā)闡發(fā)“和”與“同”是完全一致的,??梢?,君臣關系中應當遵循“貴和去同”的原則,是優(yōu)秀政治家長達好幾個世紀的共識,。 ????此后,,“和而不同”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觀念之一??鬃用鞔_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經孔子的這番提煉,,“和而不同”成了儒家劃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標準。這里,,“和而不同”是作為做人的根本原則而提出的,,意思是君子講和諧但并不盲從附和,小人才盲從附和而不講和諧,。朱熹《論語集注》:“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尹氏曰:‘君子尚義,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因為沒有乖戾之心,,所以君子之間能和諧,、協(xié)調;相反,,小人因為有阿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諛附和,。近人康有為曾就朱熹的思想發(fā)揮道:“蓋君子之待人也,,有公心愛物,故和,;其行己也,,獨立不懼,各行其是,,故不同,。小人之待人也,媚世易合,,故同,;其行己也,,爭利相忮,不肯少讓,,故不和”(《論語注》,,中華書局 1984 年 1 月第 1 版,第 202 頁),。 ????弄清了“和”與“同”的真實含義,,就不難理解其在治理上的意義了。王德穎先生說:“人們常說,,舉大國若烹小鮮,,意思就是為政者要像高明的廚師一樣,把各種原料和作料加在一起,,過則泄之,,輕則濟之,恰到火候,,烹調出大羹之遺味,。為政者又要像指揮大師,發(fā)揮每一件樂器的最佳音色,,疾之徐之,,抑之揚之,演奏出和諧動人的交響,。但要做到和,,就必須有胸襟、有氣度,、有高超的技藝,,兼聽則明,有容乃大,,甚至容得下乖戾逆耳之音,,然后剛柔相濟,以成其政,;如果偏聽偏信,,惟朋黨之言是從,那就有阿比之意,,是同而不和了,。” ????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副教授 ????聯(lián)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